2010/8/3

CV之法則

1.假如不是熟人介紹,畢業生找工作一般都是先寄上求職信與履歷表。老實說,這兩份東西寫得再好,跟閣下能否找到工作可能都沒有決定性關係。不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公開招聘一個職位,隨時收到過百份申請,人力資源部根本不會一針一線的比較彼此分別。尤其那封求職信,十封有十一封都把自己寫成既上進用功、又獨立堅強,還很有team spirit的職場新人王,基本上可以忽略。因此,大家寫求職信時不必走火入魔,謀篇佈局沒有走樣,文句通順就夠了。

2.對於真正有心禮賢下士的老闆,你的履歷才是人家的閱讀重點。然而,一位國際級企業CEO曾經告訴我,對剛畢業的應徵者,他基本不會花超過十秒去看一份履歷。不錯,是十秒!你必須確保自己的履歷能在十秒內吸引僱主的眼球,否則馬上會被殘酷一叮。

3.履歷要引人注意,首要的不是內容,而是格式。求職信已經是一篇八股文,如果履歷也弄得藏寶圖般不利閱讀,那麼管你東邪西毒南北帝丐的武功樣樣精通,人家HR manager也是不會有心情去理會的。請教那些畢業兩至三年而職場得意的學長,借閱他們的履歷,比較多了,自然知道制作格式的竅門。

4.履歷格式沒有萬金油,沒有一種能適合所有人使用,總是因人而異。可能的話,找一位能力、背景與自己相像的學長求教,看他怎樣揚長避短,把自己推銷給老闆。曾經有一位大仙跟我說,他的履歷一共兩頁A4紙,一頁是學業成績,另一頁是社團經驗。由於他差一點才考上一級榮譽畢業,為了彌補缺陷,他把修讀過的課程的A全部排列出來,足有十多個,非常壯觀。結果在投資銀行面試時,有位老外高層跟他說:「You’ve got your study, and you’ve got your leadership, why shouldn’t we hire you?」(文法有點怪,但我也只如實轉述)聰明的各位可以舉一反三。

5.寫履歷,要嘛擠成一頁,要嘛攤成兩頁,必須填滿,否則空白一大片,人家會有錯覺你底氣不足。此外,在羅列學業、實習、交流、領袖經驗等項目之餘,記得把「事業目標」(Career Objective)與「個人簡介」(Personal Summary)放到最前頭,以統領全篇。切記這兩項用字不能多,一行已足。

6.「事業目標」(Career Objective)即是你工作的終極目標,愈崇高愈宏大愈好,但不必是完全是真心話。譬如說,找廣告工作的時侯,把目標寫成「成為廣告業之翹楚,使香港廣告在國際上亦有一家之言」;到找公關工作的時侯,則改成「成為公關業之翹楚,協助更多香港與中國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大展鴻圖」。這不算說謊,這叫作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嘛!

7. 「個人簡介」(Personal Summary)就是你的個人簡介(廢話)。同樣,找不同的工作,你的自述應該有所不同。譬如說,找廣告工作,便說突出自己的創意與執行力,找公關工作,則強調自己的溝通技巧與耐性。並且注意跟「事業目標」互相呼應。

8. 別信學校教你寫履歷那一套。儘管「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廿一世紀也提倡僱主不能有「相貌歧視」,但假如閣下對自己的臉蛋兒有信心,不妨在履歷上附上自己的證件照片。科學一點說,這是利用圖像刺激僱主的右腦記憶,加深對你的印象;主觀一點說,就是林志玲來見工,即使你不請她,也會叫她來面試,對吧?

9. 不一定湊效,但假如閣下在香港找工作,而又非廣東人,請在個人資料中注明籍貫。有些外資或中資企業,對兩文三語以外的溝通能力有特別要求。舉例說,隨著上海日益發展,懂上海話的人在江浙地區工作,比只懂普通話的來得吃香;假如老闆是台灣人,而閣下祖籍潮州或福建,便可能多一點優勢。連鄉下也計算在內,這年頭,寸土必爭啊。

10. 找幾個不同朋友看自己的履歷。假如他們都不能在三十秒內發現任何亮點,或找出僱用你的理由的話,那你就等著重寫好了。

2010/7/12

遠征世界盃

南非世界盃曲終人散,不禁令我想起,四年前的德國世界盃之後,我曾經追隨許多港大前輩,代表香港參加零六年世界棍網球錦標賽(ILF World Lacrosse Championship)。

一年級想打棍網球,除了運動本身好玩,還因為當時聽說,香港隊零二年在澳洲柏斯打世界賽,陣容基本上就是聖約翰和利瑪竇的人。也就是說,只要肯用功,就有機會參加下一屆的棍網球世界盃!於是,零四年才知道棍網球是啥玩意兒的我,零五年就跑去參加選拔了。

港隊球員,除了少數拿香港護照的外援,主要就是港大舊生。那時候報名者約四十人,爭奪二十三個名額,在前輩眾多的情況下,以我可憐的球齡,入選機會委實渺茫。因此,我只能將勤補拙,其他人每星期練一兩次,我便多下三倍功夫,逢星期一、三、四晚上,星期六早、晚,再加上星期天的聯賽,玩命的打。由於要兼顧學生會和學業,在那大半年間,我每天只能睡四到六小時,剛巧和我的訓練時間相約,肌肉沒有一天不疼痛,感覺非常美妙。

可幸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我還是考進了香港隊。

在港隊操練,是件痛苦又愉快的事。說痛苦,並非因為訓練艱辛,而是每次必須長途跋涉,跑到屯門蝴蝶灣。領隊說,資源匱乏,政府只能分個鳥不生蛋的場地給我們。四點出門,六點半到達,練到九點,又被趕走,回到家裡,剛好半夜十二點,這種拎著一袋臭盔甲折騰的滋味,實在不足為外人道。然而,正因為周折重重,才讓我們那麼珍惜每次訓練,期待半年後在世界盃,能夠頂著頭盔上的紫荊花,爭取榮譽。更何況,港隊內的球手,全是曾經叱咤港大的傳奇人物,有幸加入這支夢幻球隊,跟他們同場作戰,自然愉快之極。二十一歲就能有此一役,夫復何求?

經過半年的鍛鍊,二零零六年七月十三日,我們來到了加拿大倫敦市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接下來的十天,來自二十一個國家的隊伍將分成四組,進行分組賽及排名賽。

世上最強的棍網球隊,首推美國、加拿大,然後數日本、澳洲、英格蘭和伊洛蓋族(Iroquois Nations),每次世界盃,這幾支隊伍例必在第一組碰頭。除此以外,便數歐洲諸國。香港的水平,和韓國、紐西蘭、百慕達等地接近,可大會卻神差鬼使地把我們編進了第二組,與意大利、威爾斯、愛爾蘭、蘇格蘭碰頭。當我們知道抽到這支下下籤的時候,頭上的直線可比小丸子還多。

歐美打法注重力量,是棍網球的正宗;亞洲打法注重輕靈,是配合黃種人特質的變奏。本來以柔克剛亦未嘗不可,但環顧亞洲,功力達此境界的就只有日本隊。一如所料,港隊在比賽中一直陷於守勢,最後沒有拿下任何勝利。

輸掉比賽,但我們沒有輸掉士氣。回港之後,我們沒有忘記失敗的教訓。相比零二年的球員,我們更投入於往後的訓練,更珍惜每一次比賽的機會。零六年之後,隊中大部份人繼續參加了零七年紐西蘭亞太盃、零八年北京盃和零九年韓國亞太盃。儘管輸多贏少,但我們知道,球隊一直在挫折中成長。沒有財政支援,我們出外作賽只能自費;沒有教練指導,我們只能看錄影帶自學;沒有觀眾打氣,我們只能孤獨奮鬥。

我們有很多的「沒有」,但我們沒有放棄。

終於,來到二零一零年。

這一屆,我們有交通更便利的球場,不必受舟車勞頓之苦;我們有更好的教練,不必如瞎子摸象;我們獲得更多贊助,使球員負擔得以減輕;我們有更多熱心的外援,使全隊默契更佳;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更多富經驗的本地球員,在各自修行之後,願意再為香港出戰。

而且,一如四年之前,這幫本地球員跟棍網球的緣份,來自同一個地方。儘管他們曾經為舍際比賽拼個你死我活,但多年之後,他們已然成為最佳戰友。數天之後,他們即將在小組賽硬碰挪威、西班牙和德國,以及排名賽的其他勁旅。路難行,但是,我們並不害怕。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英國曼徹斯特。香港隊,再披戰袍。

2010/7/6

名師出高徒

Management Trainee充斥市場,固然教入世未深的大學生真假莫辨,反過來,有心栽培後進的老行尊,倒也經常鬧起人才荒來,常慨嘆新人素質一蟹不如一蟹。

雖然商業市場以營利為先,凡事拿著算盤斤斤計較才能生存,可是,社會上的有心人還是不少的。愛才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已經上岸的大老闆、站穩陣腳的中高層、有遠見的實業家,在市道明朗的時候特別願意提携後進。他們不盡然為了公司發展,而是希望自己幹了一輩子的行業江山代有才人出,或是不想自己鑽研一生的絕學後繼無人,或是覺得自己當年吃了太多虧、走了太多冤枉路,於是樂意在能力範圍內做點事,也算為社會培育人才盡了責任。

這些職位,很多是量體裁衣,幾乎不可能在公開招聘中找到,甚至連僱主本來都沒想過要請人。不過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碰到很有潛質又很談得來的年輕人(注意這個「很」字),於是想把他們留在身邊,親自調教。

比起甚麼勞什子MT,員工在師徒制之中所學到的只會更多。他們或許不會到其他部門體驗生產流程,卻有機會切身觀察老闆做人處世之道、行事決策之要;而且,老闆要親自出手解決的事或會見的人,份量肯定非同小可,只要拿捏準確,不要把自己的身份貶成皇帝身邊的太監,上位和升呢機會絕對比其他人要多。

當然,這些年輕人也不是蓋的,本身必有其過人之處,方能被伯樂相中。某雖不才,但當年同在學生會共事的莊友,有幾位已經被當今政經名人收歸門下。這些仁兄除了都熱衷學生活動,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對某一範疇的事情非常熟悉,在上課和交功課之外,他們還投入了超乎想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學問,其見識之淵博、議論之深刻,已經超越分數所能形容,更非CV所能涵蓋。在一般求職活動中,他們的長處難以發揮,但被識貨之人碰上,則有如千里馬遇上伯樂,日後一登龍門,聲價十倍,前途或未易量。

要找這種offer,其要訣就是不要抱著找offer的心態。說起來好像很玄,但道理很簡單,當老闆不是在找伙計,而是在收徒兒,一切評核標準便會改變:找伙計是為了攤分工作,找徒兒卻是為了承傳衣鉢;找伙計是看辦事能力,找徒兒卻更看資質、悟性、熱情、理想;找伙計是器,收徒兒卻是道。為兩餐的打工仔,只講價錢,不講價值,到不了那個境界。

《三國演義》裡,智力一百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鍛羽而歸,眼看自己快要去見劉關張了,剛巧碰上個聰明俊秀的姜維,於是動了收關門弟子的念頭,這樣他在五丈原歸天後,蜀國才好歹多撐了幾年;若嫌一千八百年前的事太遙遠的話,那請看看陶傑的專欄。這人雖然誰的招牌都敢砸,但是對他的前僱主金庸卻畢恭畢敬。査大俠地位崇高,固不待言,但退隱既久,沒有正當盛年的陶才子偶爾提及,也不顯得這位大師超凡入聖。這兩個故事說明,要成全一對經典師徒,固然要有諸葛亮或金庸一般強勁的師父,可是缺了像姜維或陶傑般的徒兒,這戲還是沒得唱。想作這種拜入名師門下的春秋大夢的朋友,如果自問庸庸碌碌,就不要費時間。

2010/7/1

Management Trainee

大學生最想做的工作,十居其九是Management Trainee,簡稱「MT」。

MT在香港,最早由英資企業發明。在洋行林立的殖民地時代,太古、和記、怡和、滙豐等大財團,為了招覽本地人才,紛紛設立MT職位,從名牌大學中撈取第一流尖子。在招聘會上,公司保證獲聘者將得到重點培育,包括輪流到不同部門工作,全額資助的進修課程,出差海外的優待,寫包單的晉升機會,以及傲視同儕的薪金(這個最實際)等,總之筍到無人有。時至今天,各大銀行與外資企業高層、董事局成員和大班,泰半都這樣出身,是名副其實的打工皇帝。一道天梯上青雲,難怪學生哥都一見這兩個英文字母吞口水。在政府,類似的職位叫AO(Administrative Officer) ,人稱「政務官」,今天三司十一局的高層,包括咱們校監曾特首,一生事業都從這開始。

無意貶低特區,不過請各位記得,MT的盛世,是港英時代。那時侯,香港經濟起飛,江湖上甚至還未出現「亞洲四小龍」的名號,全亞洲求才若渴,蓄勢待發,港大當年全校還只得幾百到一千多人左右。今天打開大學的求職網頁,MT倒是琳瑯滿目:閣下要是嫌替英國人打工有做亡國奴之嫌,可以選美資的漢堡飽叔叔或星爸爸咖啡屋;再嫌替美國佬打工有投奔美帝之誅,可以做本地薑電訊或地產大王的天子門生;如果不喜歡傳統生意,保險、傳銷現在都有MT Programme了。連上班都像吃自助餐般任君選擇,而且是MT喎!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Well,同學們,您見過蛤乸在街上跳嗎?在下見過,而且見過幾次,不過那條街不是尖沙嘴彌敦道或中環皇后大道,而在大埔和粉嶺的荒郊附近。職場上的蛤乸亦然,沒那麼容易被你在網上發現的。要找,到非洲吧。那邊現在求才若渴,看你願不願意去而己。

全世界最大美資連鎖咖啡店MT,其全面訓練包括沖咖啡、沖牛奶、擦桌子和擦地,因為這跟客戶有最密切的接觸;香港「其中一所」(必須加上「其中」,否則以敝欄之普及程度,恐怕不久即惹上官非)最大電訊公司的MT,主要工作是打cold-call,以體驗tele-marketing部門之艱辛;保險、傳銷的MT,更是不斷以訂單數量為考核表現之準則,別忘了他們的MDRT與Uranium Director,都是從跑數仔出身。

同學們,看到這裡,千萬別覺得冤,這些MT可是萬中無一、由各大企業精挑細選的人中龍鳳,絕無被人借MT之名作打雜之實的業務。而且各位也別怪人家只拿一萬左右做月薪出手太低。新人嘛,慢慢的學,學好了,熬出頭了,自然有高薪厚職,別急,呵。

好像挺有道理。可是,如果連晉升優待、出差機會、進修資助都沒有的話,那麼這MT跟一般職人立有什麼不同?

箇中奧妙,還請諸君仔細琢磨。

一位職場得意的大仙說過這樣的話:「要知道一間公司的MT Programne有多少斤兩,單看人家出多少月薪已經知道,因為這反映了他們最基本願意投放多少資源在一個人才身上。」這話有沒有說服力,各位大可自行判斷。不過,一部五六千元買回來的iPhone,用起來總比五六百元買來的山寨手機來得愛惜吧?職場新鮮人,千萬別當了冤大頭哦。

2010/6/21

Kong U仔為什麼吃虧

香港大學在國際上高歌猛進,同學們卻似乎無法分一杯羮,求職路途步履蹣跚。撇除外圍因素,是學生壓根兒沒弄清楚自己正在玩一個怎麼樣的遊戲,更沒弄清楚自己在靠甚麼與僱主們談條件。

港大本科生功課壓力之少,街知巷聞;港大學生課外活動之多,也是街知巷聞(要是中大科大也有那麼精彩,早就弄幾套《水晶之城》、《鑽石之城》玩玩了)。功課壓力少加活動多,究竟能出產甚麼樣的人材?一般來說,學生在這種條件下可以毫無顧慮地投入校園生活,盡情與五湖四海的朋友交流,在社團及其他課外活動裡鍛鍊交際手腕與組織能力,甚至達成一些自己在中學已經開始萌芽的瘋狂計劃。相比三年閉門造車繼續死讀書,視野遼闊、思考靈活,應變迅速,溝通力強,都應該是他們的形容詞。簡單來說,就是典型的香港醒目仔。

醒目仔女喎,老闆還不喜歡?

問題就是太醒目了。太多同學以為單靠校園的一點歷練,就能勝過人家「豁出三年精力,只為一份工作」的苦功。別人自一年級起已經對著某大銀行的Management Trainee掉口水,一天到晚關注其股價升跌,高層變動,連企業網站裡多個逗號都幾乎留意到了。三年之後,跟這種對手一同進入final interview,假設大家學歷差不多,aptitude test成績差不多,對方儘管口才可能差那麼一點,誠意與準備工夫卻十足,港大同學單憑兩片嘴皮子,你說勝算能有多高?

《洛奇》第三集裡,史泰龍因為成名己久,自以為很了不起,結果被一個覬覦他位置、蓄心積慮研究他拳法弱點的筋肉人打敗,當眾出醜,丟盡老臉。每次看見有人面試失敗,嘀嘀咕咕地發洩時,不期然就想起這段情節。

如果還不明白為什麼醒目仔會敗在忠直仔手上的話,那麼請大家設想自己是老闆,而面前有兩位應聘者,一位精明幹練,一位老實勤懇。前者口若懸河,說話的時侯佔了不少便宜;後者辭令稍遜,卻透露出無限誠意。稍有領袖經驗的人都會知道,像前者那種人,明顯不會久居人下,做個一年半載,便會撅起半邊屁股準備另謀高就,白費自己的栽培之恩;後者雖然「轉數」慢些,不過面對高薪挖角,卻不會輕易接受,而放棄自己部署多年的事業基礎。Play safe的老闆,肯定情願要個忠厚老實的,大不了上班以後讓他天天翻看奧巴馬的錄影帶。

中三課文《楊修之死》,就是說主角楊老兄的職場人生不壞在沒有才華,而在太愛賣弄小聰明,結果大老闆曹先生被弄得不高興了,借故請他吃豉椒炒魷兼送他一程(直達西方極樂,阿彌陀佛)。黃霑在他的《廣告人告白》說年青人心浮氣躁,自以為好醒,一間公司待不了兩三年便跳槽,十年打七八份工,以為這叫平步青雲。不錯,人人爭住請,初時確實很威風,可是一到中層就此打住,四十歲後載浮載沉,更無起色。黃霑曾經是廣告界叱吒一時的大老闆,這幾句道出了他對公司管理層的用人之道,頗有見地。縱觀今天香港的「打工皇帝」,甚麼陳南祿、張永霖、梁高美懿,沒有不是勤懇務實做起,一份工打十幾二十年的。只不知急功近利的大學生,除了對人家二千萬年薪流口水外,還有沒有這心思去鑽研其成功之道?

2010/6/15

懷才不遇?

廿一世紀學生哥求職最大誤差,在於他們以為校園裡的風頭人物,必定是老闆們爭相羅致的第一流人才。

足球校隊隊長、四百米香港紀錄保持者、舍堂學生會主席、DANSO舞蹈之星、辯論隊最佳辯手……大學裡面,有太多讓人出風頭的機會。只要你有一點專長,便不怕沒有掌聲。

問題是,同樣的掌聲,會否出於外面的老闆?

香港大學矢志培育社會領袖,曾經出產中國國父、國際級導演、文壇泰斗、三司十一局局長……(下刪一千字)不過,人家拿出月薪九千五百,都係請個伙計幫輕下啫,打開門做生意,唔駛野野以天下為己任卦?

足球隊長的黃金左腳,跟上班用Excel做計算無關;跑四百米用四十九秒,跟覆印開會文件的速度無關;舍堂學生會講核心價值,跟替公司推銷最新產品無關;跳舞勁過郭富城,與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無關。任你在大學練得一身好武功,到了職場原來可以一文不值。

不過,辯論技巧出色,的確是履歷上的耀眼一筆,很多僱主會為此見應聘者一面。

老問題又來了:既然於同學沒有實際幫助,課外活動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

許多曾經叱咤風雲,滿腔豪情壯志的「學生領袖」,剛踏入社會時總有懷才不遇的感覺,繼而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所做的太天真太傻。其實,大學以培育社會領袖為已任沒錯,學生領袖自命為社會領袖之一員沒錯,學生領袖多年後有機會成為更具影響力的社會領袖,也沒有錯。錯只錯在,他們以為一畢業就能夠指點江山,不必從嘍囉做起。

舉目而望,香港三百六十行裡面,哪一行的翹楚沒有港大的份兒?人家比你早二三十年出道,你在校園裡熬過的,他們熬過;你在校園外沒熬過的世態炎涼、江湖險惡,他們也熬過。小朋友,您算老幾?

道理說來簡單,可是即使講明白了,仍然很多人參不透。

你以為人家請你來做「接班人」,一上班,才發現人家是請你來做「加班人」。朝七晚十一,每天除了影印和文書工作,以及被上司責罵之外,原來跟本沒有自己嶄露頭角的機會。

說實在,人家用白花花的銀兩每月付你薪水,合約又沒寫明有責任把你捧成為二十年後的CEO,道理上不能投訴。

美麗的誤會迅速幻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人,漸漸開始放棄本來的理想。

放棄理想,卻又放不下身段,依然希望享受當年的風光,於是舍堂或學生會裡偶然會出現一些已經畢業卻經常回來指指點點的所謂「老鬼」。

這種人,自當學生起一直做著春秋大夢,畢業後才驚覺在職場起跑線上先輸半籌,卻又不思進取,依然活在過去的小小光環內,結果提早步入思想的更年期,怨天尤人,不住想當年,卻又忘了自己還不到三十歲,白白浪費許多打天下的光陰。許多大學時候的一時俊傑,過不了這一關,此後載浮載沉,沒甚麼長進,看多了,總覺得可惜。

2010/6/9

搵食艱難

寒窗苦讀十多年,終於在會考高考拿了好績,聯招派位還一帆風順進到Hong Kong U,一心以為從此大把世界,飛黃騰達不用愁。不過現實告訴各位可愛又無知的新生:發夢無咁早。

忘了那些每年一次的薪金統計吧,港大畢業生平均薪酬有一萬九千,不代表任何一個港大畢業生都有這個數。真相是,太多投身專業行列的畢業生影響了結果:醫科生讀完五年,進入不同醫院做Housement,月入兩萬,一年後五萬;法律生讀完PCLL,在大小不同的律師行打工,月入二至五萬;還有牙科生自已開診所或到集團合伙,建築生完成碩士課程及考得建築師牌照後的優薪,跟文、理、工、社會科學院的大多數統統沒關係。噢,對了,商學院的同學,如果閣下不是BBA(LAW),也不要太高興,十居其九各位都不會有一萬九千的起薪點。

當然,假如考到AO和督察的話又作別論。可是,考公務員的淘汰率可是很高的;至於其他一般文職,開始幾年看似優厚,到三十歲左右才發現自己餓不死、撐不飽、又跑不掉,那種半天吊加壯志消磨的滋味,儘管品嚐。七除八扣之後,大部份港大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新金,大概是一萬左右。低者八千,高者一萬三千。這是個人經驗,並透過有組織而非正式的抽樣調查所得。風水先生的騙你十年八年,小弟工餘撰文,沒理由打誑,信不信由你。

港大畢業不愁生計的傳說,很多年前已經破滅了。中大、科大蜚聲國際,早跟港大鼎足而立;八、九十年代大量人口移民英美澳加,他們的ABC、BBC、CBC子女剛好長成歸來,挾泡鹹水之名殺個回馬槍;還有多得末代總督彭定康的慷慨提拔,浸會、城市、理工以及更多的大專院校從後追趕,刻苦耐勞加送自降薪水頂爛市,令本科畢業生愈來愈不值錢。

二零零三年沙士爆發,港大本科畢業都要到深水埗黃金商場賣電腦,月薪六千。很慘嗎?不算!因為同時間在高登賣電腦的,剛剛碩士畢業!零八年底金融海嘯爆發,令零九年畢業的同學們陣腳大亂,畢業前獲得offer的,鳳毛麟角;即使扭盡六壬跳火圈、頂纓槍、碎大石,神勇地考得進甚麼「BIG 4」(是四大會計師樓,不是張衛健許志安那幾位老兄)、「4As」廣告公司的,薪金還只得九千。可憐很多Kong U仔,手拿一個2nd Low Honor甚至3rd Honor,身無長技,竟然還不切實際地魂遊太虛,以為靠母校的百年老店大招牌就可以橫行無忌。嫩啊!

醒覺吧!港大是亞洲第一,不代表港大學生也是。這點大小僱主們一向很清楚。中學的時侯有一篇課文,是柳宗元的《黔之驢》,大致是說老虎有一天見到一頭驢,由於第一次碰見,驢又體形碩大,於是老虎剛開始有點怕;但過了不久,老虎發現原來驢只懂得嚷嚷幾聲,此外別無殺著,於是便一撲而上,把牠當午餐了。港大同學近年跟那頭大驢有點像:平時在社交場合,憑著母校名頭,好像人脈廣博,這個CEO攀一句「師兄」,那位局長喚一聲「大仙」,親暱得嚇人,威風得要命,外人不知就裏,也覺得港大出品必屬佳品。誰知道一拼真工夫,驕子們馬上出醜,學業半桶水,手腕又弱,連本該最引以自豪的英文也開始彆腳起來。還道是前人種書後人乘涼,怎料卻是將門出犬子。遇到這種段數的老哥老姐求助,也不知道該救還是不救,救也不知從何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