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ment Trainee充斥市場,固然教入世未深的大學生真假莫辨,反過來,有心栽培後進的老行尊,倒也經常鬧起人才荒來,常慨嘆新人素質一蟹不如一蟹。
雖然商業市場以營利為先,凡事拿著算盤斤斤計較才能生存,可是,社會上的有心人還是不少的。愛才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已經上岸的大老闆、站穩陣腳的中高層、有遠見的實業家,在市道明朗的時候特別願意提携後進。他們不盡然為了公司發展,而是希望自己幹了一輩子的行業江山代有才人出,或是不想自己鑽研一生的絕學後繼無人,或是覺得自己當年吃了太多虧、走了太多冤枉路,於是樂意在能力範圍內做點事,也算為社會培育人才盡了責任。
這些職位,很多是量體裁衣,幾乎不可能在公開招聘中找到,甚至連僱主本來都沒想過要請人。不過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碰到很有潛質又很談得來的年輕人(注意這個「很」字),於是想把他們留在身邊,親自調教。
比起甚麼勞什子MT,員工在師徒制之中所學到的只會更多。他們或許不會到其他部門體驗生產流程,卻有機會切身觀察老闆做人處世之道、行事決策之要;而且,老闆要親自出手解決的事或會見的人,份量肯定非同小可,只要拿捏準確,不要把自己的身份貶成皇帝身邊的太監,上位和升呢機會絕對比其他人要多。
當然,這些年輕人也不是蓋的,本身必有其過人之處,方能被伯樂相中。某雖不才,但當年同在學生會共事的莊友,有幾位已經被當今政經名人收歸門下。這些仁兄除了都熱衷學生活動,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對某一範疇的事情非常熟悉,在上課和交功課之外,他們還投入了超乎想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學問,其見識之淵博、議論之深刻,已經超越分數所能形容,更非CV所能涵蓋。在一般求職活動中,他們的長處難以發揮,但被識貨之人碰上,則有如千里馬遇上伯樂,日後一登龍門,聲價十倍,前途或未易量。
要找這種offer,其要訣就是不要抱著找offer的心態。說起來好像很玄,但道理很簡單,當老闆不是在找伙計,而是在收徒兒,一切評核標準便會改變:找伙計是為了攤分工作,找徒兒卻是為了承傳衣鉢;找伙計是看辦事能力,找徒兒卻更看資質、悟性、熱情、理想;找伙計是器,收徒兒卻是道。為兩餐的打工仔,只講價錢,不講價值,到不了那個境界。
《三國演義》裡,智力一百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鍛羽而歸,眼看自己快要去見劉關張了,剛巧碰上個聰明俊秀的姜維,於是動了收關門弟子的念頭,這樣他在五丈原歸天後,蜀國才好歹多撐了幾年;若嫌一千八百年前的事太遙遠的話,那請看看陶傑的專欄。這人雖然誰的招牌都敢砸,但是對他的前僱主金庸卻畢恭畢敬。査大俠地位崇高,固不待言,但退隱既久,沒有正當盛年的陶才子偶爾提及,也不顯得這位大師超凡入聖。這兩個故事說明,要成全一對經典師徒,固然要有諸葛亮或金庸一般強勁的師父,可是缺了像姜維或陶傑般的徒兒,這戲還是沒得唱。想作這種拜入名師門下的春秋大夢的朋友,如果自問庸庸碌碌,就不要費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