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是命運使然,我就沒法參與這一場天賜的決戰。
二零零八年三月十九日,沙灣徑運動場。對手,依然是利瑪竇宿舍。
去年當隊長,陷溺於身先士卒的英雄主義,放不下對勝負的執著;今年退下火線,反而更有餘裕去調教後進,更有胸襟去享受比賽。現在,我只想打好每一球,珍惜我大學生涯最精彩的一戰,享受兒郎們並肩作戰的快感。勝負?榮辱?一切倒離我很遠。沒有慷慨激昂的戰檄,這次我在賽前反而心如明鏡止水。
從前我相信,我是最強者,我以自己的力量去捍衛聖約翰的榮譽;現在我相信,我親手調教的每一個人。即使我倒下了,他們不但能夠前仆後繼的補上,甚至比我更出色。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決戰前夕,我睡得很香。今年,不必剃髮。利瑪竇?來吧!
讓我跟我的兄弟們最後一次並肩作戰,殺他一個痛快淋漓!
眼睛看不見觀眾,只有對手和隊友;耳朵聽不到喝采,只有情報和指令;腦袋想不起勝負,只有策略和分析。
夜色似鐵,皓月如霜。
哨聲箭鳴。運動員的禪覺,猛然甦醒。
第一節,一比零、二比零。
第二節,二比一、三比一、三比二。
第三節,四比二、四比三。
進攻,來去如風;防守,點滴不漏。不錯,領先的是我們,聖約翰學院。
連我們自己都有點難以置信。
五年來未嘗一敗的赤帝紅皇,急了。
最後一節,我方雖然繼續領先,卻絕不能鬆懈。因為以累積得失球計算,即使今天賽和,利瑪竇依然能夠奪冠。
亦因如此,對方直到最後三分鐘依然狂攻不止。
兵來,將擋。球如箭,身作盾。好不容易挨過一輪血肉長城,球終於再次落在我們手上。
從後衛到中場、再到前鋒,聖約翰在一瞬間轉守為攻。
利瑪竇的後防空群而出,瘋狂發飇,撲向任何一位控球者,不顧章法,只求搏得最後一次扳平的機會。
我方也似通靈一般,在體能盡處迸發驚人表現。傳、接、控,球與人,人與隊伍,福至心靈,技術與默契臻至極點,突破一切障礙。
這已經是一場意志的扶乩。
最後五秒,我方再次殺進敵方門前。
然後,前鋒繞到死角,突然放出一記冷箭,攻門!
球兒,再次直闖龍門的十指關。
第四節,五比三。
哨聲長鳴。
完了。
只見二百多個紫衣人,湧到場內,癲狂流淚,摟作一團。
終於,完了。
2009/11/5
沙灣決戰篇
當初的亡賴小兒,經過不斷磨鍊,已成為各有所長的強手。不知不覺,細仙都成為大仙了,能否旋乾轉坤,反敗為勝,就看今年。
過關、斬將。路難行,但我們還是走到了最後一站。
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日,沙灣徑運動場。
決賽對手:利瑪竇宿舍。
聖約翰和利瑪竇,幾十年來恩怨糾纏。我猶記得決戰前夕,身為隊長而興奮難眠的我,給利瑪竇的隊長發了一通短訊:
「從一年級因被大仙遺棄一旁而一起練習,到現在領軍對決,轉眼三年了。明天,就讓我們痛痛快快打一場吧!」
然後,我收到對方的回覆:
「我期待明天一戰好久了,你們即管放馬過來吧!」
算是戰書吧?
決賽當日,場邊觀眾壁壘分明。紅與紫各佔半邊,構成了球場兩極。
雙方都屏息靜氣。
不,應該說是透不過氣。
只因不到最後,沒有人能知道誰能笑著離開這裏。
烈白的射燈,把沙灣徑照成了甲子園。
雙方球員,全都剃髮紋面。剃髮,象徵心無罣礙、一往無前;紋面,象徵忘卻自我、敵愾同仇。
這是我們鼓舞士氣的傳統,也是致予對手最崇高的敬意。
哨聲一響,比賽開始。
第一節,零比零。和。
第二節,零比一、一比一、二比一、二比二。和。
上半場,雙方無論戰略、技術和戰意,都不相上下。利瑪竇的陣地強攻無所建樹,我方的流水突擊也多次被攔下;進入下半場,兩軍體力迅速消耗,勝負的關鍵已落入誰能撐到最後一刻,誰先找到對方破綻。
可惜,先出錯的竟是我們。
兩員小將慌亂中誤擊對方頭盔,按賽例被罰出場一分鐘。
就在這一分鐘,利瑪竇藉人數上的優勢連入兩球,將分數拉開。
四比二。
兩球在手,敵方此後以逸待勞,以鳥籠戰術圍困我方。
最後一節,我方主將體力耗盡,不論攻守皆左支右絀。
好不容易再次控球,進攻球員卻都已經透支過度,無法作出具威脅性的射球。
四面楚歌下,哨聲長鳴。
紅衣者群情洶湧,衝到場中摟作一團。
另一邊廂,紫衣者呆站界外,盡皆默然。
從不離身的頭盔,現在終於可以脫下了。像解脫了枷鎖一樣,以後可以不用再瘋狂練習,可以睡至日上三竿,可以泡吧不眠,可以通宵打電玩……可是現在,充塞心裏的卻只有四顧茫然的失落……
……三年的結局,就是這樣嗎?
甚麼時候,才能爭回一口氣?
可否爭返一口氣?
過關、斬將。路難行,但我們還是走到了最後一站。
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日,沙灣徑運動場。
決賽對手:利瑪竇宿舍。
聖約翰和利瑪竇,幾十年來恩怨糾纏。我猶記得決戰前夕,身為隊長而興奮難眠的我,給利瑪竇的隊長發了一通短訊:
「從一年級因被大仙遺棄一旁而一起練習,到現在領軍對決,轉眼三年了。明天,就讓我們痛痛快快打一場吧!」
然後,我收到對方的回覆:
「我期待明天一戰好久了,你們即管放馬過來吧!」
算是戰書吧?
決賽當日,場邊觀眾壁壘分明。紅與紫各佔半邊,構成了球場兩極。
雙方都屏息靜氣。
不,應該說是透不過氣。
只因不到最後,沒有人能知道誰能笑著離開這裏。
烈白的射燈,把沙灣徑照成了甲子園。
雙方球員,全都剃髮紋面。剃髮,象徵心無罣礙、一往無前;紋面,象徵忘卻自我、敵愾同仇。
這是我們鼓舞士氣的傳統,也是致予對手最崇高的敬意。
哨聲一響,比賽開始。
第一節,零比零。和。
第二節,零比一、一比一、二比一、二比二。和。
上半場,雙方無論戰略、技術和戰意,都不相上下。利瑪竇的陣地強攻無所建樹,我方的流水突擊也多次被攔下;進入下半場,兩軍體力迅速消耗,勝負的關鍵已落入誰能撐到最後一刻,誰先找到對方破綻。
可惜,先出錯的竟是我們。
兩員小將慌亂中誤擊對方頭盔,按賽例被罰出場一分鐘。
就在這一分鐘,利瑪竇藉人數上的優勢連入兩球,將分數拉開。
四比二。
兩球在手,敵方此後以逸待勞,以鳥籠戰術圍困我方。
最後一節,我方主將體力耗盡,不論攻守皆左支右絀。
好不容易再次控球,進攻球員卻都已經透支過度,無法作出具威脅性的射球。
四面楚歌下,哨聲長鳴。
紅衣者群情洶湧,衝到場中摟作一團。
另一邊廂,紫衣者呆站界外,盡皆默然。
從不離身的頭盔,現在終於可以脫下了。像解脫了枷鎖一樣,以後可以不用再瘋狂練習,可以睡至日上三竿,可以泡吧不眠,可以通宵打電玩……可是現在,充塞心裏的卻只有四顧茫然的失落……
……三年的結局,就是這樣嗎?
甚麼時候,才能爭回一口氣?
可否爭返一口氣?
2009/10/30
練波鬥室
假如日後沒有忽發奇想跑去參加紀律部隊的話,大學應是我惟一長期保持清晨操練的日子。
舍際比賽競爭激烈,各隊伍扭盡六壬利用課餘時間安排練習。課餘本該指下課後的黃昏及晚間,卻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道是哪為賢人,發明了我們稱為「早波」的清晨練習。
經過一周的課堂,星期五晚卻絕不能放縱玩耍,因為逢星期六早上六時半,必定是棍網球隊的集合時間。隊伍紀律嚴明,以大堂時鐘為準,即使遲到一分鐘也是不可接受。除了考試期間,沒有一個星期六,我不是睡眼惺忪地提袋拎棒連滾帶爬的準時報到。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是見鬼般的痛苦經歷。
相比晚間練習,「早波」滋味絕對難受得多。夏天日輪早掛,海風溽熱難當,甫穿護甲便已悶出一身臭汗,再戴上保護性能一流的超合金頭盔,累積無數汗水與細菌的男人味翩然而至,醺得人缺氧窒息;冬天太陽晚起,海風割面椎骨,熱身時即便多跑三圈,手腳依然不聽使喚,牙關格格打顫,巴不得身上的護甲長出一層羽絨。每次精神恍惚地下車,再看到如此環境,心裏都不住嘀咕何苦糟踐自己。
辛苦,然而只要看到場上的三種顏色,這種感覺便會被無盡戰意所取代:利瑪竇宿舍的紅、大學堂的綠、李國賢堂的藍。我們勁敵的球衣。
聖約翰棍網球隊一度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勁旅,可是在我入學的幾年卻墮入低潮,即使一再苦練,依然每戰皆北。看著無數大仙含淚解甲,我們這群新丁卻無能為力。想盡快上陣殺敵,一雪前恥,惟一方法就是努力練功。不止我們如此,其他對手為了不做賽道上的兔子,無不夙興夜寐的預備作戰。要贏,便得下苦功,吵甚麼?
當早波成為常態,我們為了出奇制勝,又想到另一招—特訓營。
上下學期之間有一個月假期(semester break),最適合安排高密度、高強度的練習。為了令隊員心無旁騖,我們從二年級起便安排大伙兒入住烏溪沙青年營,進行四日三夜的特訓。每日五課,從早上七時到晚上九時,另加體能練習。
不止是練習時間上的增加,練習內容也經過精心安排。先對球員技術逐一評估,找出他們比賽時的關鍵技能,如射門、突破、分球等,在特訓初段分組練習;然後整合進攻和防守陣式,藉提高默契彌補技術瓶頸,及在強項方面精益求精。人類肌肉有記憶功能,一串動作在短時期內密集重複,比起將之攤分在較長時間,熟練得更快更易。最後加上戰術討論及觀看錄像,務求每位球員對處理球賽的每種情況都瞭如指掌。
如此舖排,稱為「地獄式」也絕不為過。我仍記得營舍從第一天的光潔如新,速迅惡化為瀰漫按摩膏、杯麵和臭汗味道的集中營,那喪鐘一般把我們從小睡中喚醒的電話鈴聲,以及氣溫只得八度卻沒有熱水供應的浴室……
然而,當大伙兒看到自己艱苦過後突飛猛進,內心都喜不自勝。
不再幼犢。終於在三年級,我們殺入了決賽。
舍際比賽競爭激烈,各隊伍扭盡六壬利用課餘時間安排練習。課餘本該指下課後的黃昏及晚間,卻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道是哪為賢人,發明了我們稱為「早波」的清晨練習。
經過一周的課堂,星期五晚卻絕不能放縱玩耍,因為逢星期六早上六時半,必定是棍網球隊的集合時間。隊伍紀律嚴明,以大堂時鐘為準,即使遲到一分鐘也是不可接受。除了考試期間,沒有一個星期六,我不是睡眼惺忪地提袋拎棒連滾帶爬的準時報到。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是見鬼般的痛苦經歷。
相比晚間練習,「早波」滋味絕對難受得多。夏天日輪早掛,海風溽熱難當,甫穿護甲便已悶出一身臭汗,再戴上保護性能一流的超合金頭盔,累積無數汗水與細菌的男人味翩然而至,醺得人缺氧窒息;冬天太陽晚起,海風割面椎骨,熱身時即便多跑三圈,手腳依然不聽使喚,牙關格格打顫,巴不得身上的護甲長出一層羽絨。每次精神恍惚地下車,再看到如此環境,心裏都不住嘀咕何苦糟踐自己。
辛苦,然而只要看到場上的三種顏色,這種感覺便會被無盡戰意所取代:利瑪竇宿舍的紅、大學堂的綠、李國賢堂的藍。我們勁敵的球衣。
聖約翰棍網球隊一度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勁旅,可是在我入學的幾年卻墮入低潮,即使一再苦練,依然每戰皆北。看著無數大仙含淚解甲,我們這群新丁卻無能為力。想盡快上陣殺敵,一雪前恥,惟一方法就是努力練功。不止我們如此,其他對手為了不做賽道上的兔子,無不夙興夜寐的預備作戰。要贏,便得下苦功,吵甚麼?
當早波成為常態,我們為了出奇制勝,又想到另一招—特訓營。
上下學期之間有一個月假期(semester break),最適合安排高密度、高強度的練習。為了令隊員心無旁騖,我們從二年級起便安排大伙兒入住烏溪沙青年營,進行四日三夜的特訓。每日五課,從早上七時到晚上九時,另加體能練習。
不止是練習時間上的增加,練習內容也經過精心安排。先對球員技術逐一評估,找出他們比賽時的關鍵技能,如射門、突破、分球等,在特訓初段分組練習;然後整合進攻和防守陣式,藉提高默契彌補技術瓶頸,及在強項方面精益求精。人類肌肉有記憶功能,一串動作在短時期內密集重複,比起將之攤分在較長時間,熟練得更快更易。最後加上戰術討論及觀看錄像,務求每位球員對處理球賽的每種情況都瞭如指掌。
如此舖排,稱為「地獄式」也絕不為過。我仍記得營舍從第一天的光潔如新,速迅惡化為瀰漫按摩膏、杯麵和臭汗味道的集中營,那喪鐘一般把我們從小睡中喚醒的電話鈴聲,以及氣溫只得八度卻沒有熱水供應的浴室……
然而,當大伙兒看到自己艱苦過後突飛猛進,內心都喜不自勝。
不再幼犢。終於在三年級,我們殺入了決賽。
2009/10/24
呼喚 • 棍網之魂
數港大的獨家運動,非棍網球(lacrosse)莫屬。
十二世紀的地球上,東亞大陸的趙宋王朝,因女真之崛起而惶惶不可終日;日本列島上的源平爭霸,由幕府大將軍源賴朝畫上句點;歐亞之交的疆域,在十字軍與穆斯林的鐵蹄下烽煙四起。與此同時,在雲和海之彼端的美洲大陸,印第安人卻正嘗試以繫著繩網的木棒投擲石塊,作為十人、百人、乃至千人會戰的模擬訓練,並視為神祇所賜的運動;十七世紀的時候,一位法國耶穌會士首次將這種活動記錄在案,傳回歐洲,並命名為「lacrosse」―「la」為拉丁語詞頭,而「crosse」則指球棒狀如牧師手杖;十九世紀,加拿大人正式將之改良成現代運動的模式,並在一九九四年由國會通過成為加拿大的「國技」。這就是棍網球的源起。
港大的棍網球卻是英國遺風。《玻璃之城》其中一幕,黎明等一眾男孩繞著球場跑步,偷看舒淇與其他何東女生在場中間打球,那撲蝶一般的東東便是女子棍網球。如果閣下年紀尚輕,那麼請留意翡翠台播映的《光之美少女》卡通片,都一樣。男子棍網球當然不如女子般斯文,而是身穿頭盔護甲、容許劇烈碰撞的粗獷運動,講求爆發力與速度,打法頗像美式足球,是十足的鐵漢玩意。
控、傳、接、剷、射,球員與球的關係,全繫一根帶網的棒子,要做到操控自如確實在非常困難。可是正因為它難練,才更顯得比賽刺激、球員驍悍,亦因此吸引了無數血氣方剛的大男孩醉心其中。為了模仿Youtube上見到的外國球員的花式控球,我們可以在宿舍徹夜不眠,研究怎樣用一隻手把球連棒抛上半空,讓它一邊自轉、一邊畫出漂亮的弧線,再穩當當的用另一隻手接住;又或把球棒往背後一甩,讓球兒輕輕離網,沿著脖子、後腦勺、頭頂和前額的溜溜地滾動,然後再次在前面兜住。焚膏油以繼晷換來的進展,那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令人滿足良久。
苦頭當然是吃不少的。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和大仙練立定傳球。儘管球愈傳愈快,初有小成的我卻依然沒有犯上失誤;大仙見我應付得了,便叫我和他邊走邊傳。他愈走愈快,來球也愈見迅疾。誰不知手腳並用之下難度倍增,我只一個分神,便冷不提防被球兒直擊眼球,頓時視力盡失,只能躺在地上直打滾,右眼通紅似血,好不嚇人。幸好隔天細仔檢查後,醫生說傷勢並無大礙。
經歷漫長的嘗試與碰釘,我和無數的熱血男兒一樣,逐漸與球棒和球建立起默契。球網在天雨時彈性下降,樹脂棒頭在低溫下容易脆折,鋁鈦棒身與碳纖維在使勁上的分別,人造草和真草對剷球的阻力變化,一切竟如觀察自己的毛髮和指甲生長般細膩。
生澀的感覺遠去,隨之而來的是如臂使指的物我融通。
那,還等甚麼?
戰吧。
十二世紀的地球上,東亞大陸的趙宋王朝,因女真之崛起而惶惶不可終日;日本列島上的源平爭霸,由幕府大將軍源賴朝畫上句點;歐亞之交的疆域,在十字軍與穆斯林的鐵蹄下烽煙四起。與此同時,在雲和海之彼端的美洲大陸,印第安人卻正嘗試以繫著繩網的木棒投擲石塊,作為十人、百人、乃至千人會戰的模擬訓練,並視為神祇所賜的運動;十七世紀的時候,一位法國耶穌會士首次將這種活動記錄在案,傳回歐洲,並命名為「lacrosse」―「la」為拉丁語詞頭,而「crosse」則指球棒狀如牧師手杖;十九世紀,加拿大人正式將之改良成現代運動的模式,並在一九九四年由國會通過成為加拿大的「國技」。這就是棍網球的源起。
港大的棍網球卻是英國遺風。《玻璃之城》其中一幕,黎明等一眾男孩繞著球場跑步,偷看舒淇與其他何東女生在場中間打球,那撲蝶一般的東東便是女子棍網球。如果閣下年紀尚輕,那麼請留意翡翠台播映的《光之美少女》卡通片,都一樣。男子棍網球當然不如女子般斯文,而是身穿頭盔護甲、容許劇烈碰撞的粗獷運動,講求爆發力與速度,打法頗像美式足球,是十足的鐵漢玩意。
控、傳、接、剷、射,球員與球的關係,全繫一根帶網的棒子,要做到操控自如確實在非常困難。可是正因為它難練,才更顯得比賽刺激、球員驍悍,亦因此吸引了無數血氣方剛的大男孩醉心其中。為了模仿Youtube上見到的外國球員的花式控球,我們可以在宿舍徹夜不眠,研究怎樣用一隻手把球連棒抛上半空,讓它一邊自轉、一邊畫出漂亮的弧線,再穩當當的用另一隻手接住;又或把球棒往背後一甩,讓球兒輕輕離網,沿著脖子、後腦勺、頭頂和前額的溜溜地滾動,然後再次在前面兜住。焚膏油以繼晷換來的進展,那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令人滿足良久。
苦頭當然是吃不少的。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和大仙練立定傳球。儘管球愈傳愈快,初有小成的我卻依然沒有犯上失誤;大仙見我應付得了,便叫我和他邊走邊傳。他愈走愈快,來球也愈見迅疾。誰不知手腳並用之下難度倍增,我只一個分神,便冷不提防被球兒直擊眼球,頓時視力盡失,只能躺在地上直打滾,右眼通紅似血,好不嚇人。幸好隔天細仔檢查後,醫生說傷勢並無大礙。
經歷漫長的嘗試與碰釘,我和無數的熱血男兒一樣,逐漸與球棒和球建立起默契。球網在天雨時彈性下降,樹脂棒頭在低溫下容易脆折,鋁鈦棒身與碳纖維在使勁上的分別,人造草和真草對剷球的阻力變化,一切竟如觀察自己的毛髮和指甲生長般細膩。
生澀的感覺遠去,隨之而來的是如臂使指的物我融通。
那,還等甚麼?
戰吧。
2009/10/19
爭標浪漫談
盃碗魅力,很難三言兩語向外人解釋清楚。除了純粹的體育競技,盃碗毋寧還滲透著濃厚的舍堂意識。數十年來,舍堂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歌台舞榭上演著連場好戲。中間那些扣人心弦的劇目,與絕代名伶的身影,都在口耳相傳中,成為後輩遙想的奇談。
剛進聖約翰學院的時候,碰巧一次楊森博士回來聚會。這位講師議員最自鳴得意的大學故事,便是舍際足球賽決戰利瑪竇宿舍。當年他以隊長身份,帶領聖約翰足球隊與利瑪竇對決。雙方酣戰不休,卻始終相持不下。在尾段一個關鍵進攻,聖約翰的球在敵方門前被攔下,楊森博士以一記飛剷打算奪回皮球,結果與對方後防撞成一團。楊博士感到一條腿被一夾一扭,本以為只是輕傷,誰知站起來一跺腳,已經渾無知覺,需要馬上送院治理。X光一照之下,才發現大腿骨已齊口折斷。幸好斷口齊整,楊博士只稍事休養,很快又在下一季賽事中戳力沙場。
有趣的是,當我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身旁一位小師姐竟低聲道:「那位把楊博士大腿夾斷的利瑪竇球員,就是我父親啊……」引發一陣騷動。
誰也不會想到,曾任環境及運輸局長的廖秀冬博士,當年可是體壇健將。當年身兼七隊主力的她,為了應付頻密的練習而常常翹課。教授有見及此,便特意要她上課時簽到;誰知她巧施一記金蟬脫殼,竟找來一位與自己有八分相似的堂友,每次為她頂包,後來更索性完全不上那課,好專心練球。然而此事未經廖博士本人親證,真偽待考。
周一嶽醫生也是經典。習醫的他當年最擅長羽毛球,觸類旁通之下,舉凡乒乓球、網球、壁球、曲棍球、棍網球、板球,總之要拿著一根東西打的運動他全會打,更創下了院際體育比賽中參加五隊五隊奪冠的壯舉。這是周醫生親述,千真萬確。
還有一件往事,是從宿舍院長口中聽到的。六十年代一次陸運會,聖約翰學院大獲全勝,惹起落敗舍堂的不滿,群眾鼓譟之下直搗與田徑場一街之隔的學院。聖約翰宿生不甘示弱,雙方不但推撞起來,甚至有人打算從高處擲下鞭炮。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當年身為學院男體育隊長的院長,正竭力呼籲眾人冷靜,卻見同屆擔任利瑪竇宿生會幹事的黃霑,領著一批男生前來湊熱鬧,於是疾呼:「霑!此處危險,快退、快退!」霑叔見情況不妙,果然帶兵折返。霑叔當年是否已取「黃霑」筆名,實有待商榷,惟院長複述往事時繪形繪聲,面帶三分孩子氣,我輩但求聽得過癮,自然識趣沒有立即追問。
以上故事虛實難辨,當作信史雖有難度,作為軼事流傳,卻娛樂性十足,舍際比賽亦因此添上不少奇幻色彩。
剛進聖約翰學院的時候,碰巧一次楊森博士回來聚會。這位講師議員最自鳴得意的大學故事,便是舍際足球賽決戰利瑪竇宿舍。當年他以隊長身份,帶領聖約翰足球隊與利瑪竇對決。雙方酣戰不休,卻始終相持不下。在尾段一個關鍵進攻,聖約翰的球在敵方門前被攔下,楊森博士以一記飛剷打算奪回皮球,結果與對方後防撞成一團。楊博士感到一條腿被一夾一扭,本以為只是輕傷,誰知站起來一跺腳,已經渾無知覺,需要馬上送院治理。X光一照之下,才發現大腿骨已齊口折斷。幸好斷口齊整,楊博士只稍事休養,很快又在下一季賽事中戳力沙場。
有趣的是,當我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身旁一位小師姐竟低聲道:「那位把楊博士大腿夾斷的利瑪竇球員,就是我父親啊……」引發一陣騷動。
誰也不會想到,曾任環境及運輸局長的廖秀冬博士,當年可是體壇健將。當年身兼七隊主力的她,為了應付頻密的練習而常常翹課。教授有見及此,便特意要她上課時簽到;誰知她巧施一記金蟬脫殼,竟找來一位與自己有八分相似的堂友,每次為她頂包,後來更索性完全不上那課,好專心練球。然而此事未經廖博士本人親證,真偽待考。
周一嶽醫生也是經典。習醫的他當年最擅長羽毛球,觸類旁通之下,舉凡乒乓球、網球、壁球、曲棍球、棍網球、板球,總之要拿著一根東西打的運動他全會打,更創下了院際體育比賽中參加五隊五隊奪冠的壯舉。這是周醫生親述,千真萬確。
還有一件往事,是從宿舍院長口中聽到的。六十年代一次陸運會,聖約翰學院大獲全勝,惹起落敗舍堂的不滿,群眾鼓譟之下直搗與田徑場一街之隔的學院。聖約翰宿生不甘示弱,雙方不但推撞起來,甚至有人打算從高處擲下鞭炮。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當年身為學院男體育隊長的院長,正竭力呼籲眾人冷靜,卻見同屆擔任利瑪竇宿生會幹事的黃霑,領著一批男生前來湊熱鬧,於是疾呼:「霑!此處危險,快退、快退!」霑叔見情況不妙,果然帶兵折返。霑叔當年是否已取「黃霑」筆名,實有待商榷,惟院長複述往事時繪形繪聲,面帶三分孩子氣,我輩但求聽得過癮,自然識趣沒有立即追問。
以上故事虛實難辨,當作信史雖有難度,作為軼事流傳,卻娛樂性十足,舍際比賽亦因此添上不少奇幻色彩。
2009/10/13
盃與碗
體育之於港大,就像奶茶之於香港,如果將之從港大生活中抽掉,就像叫香港從此沒奶茶喝那麼索然無味。一般人或許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並非港大在自我宣傳或外間報導中的形象。然而事實上,港大生對體育有一種特殊情結,甚至狂熱,幾十年來絲毫未曾減褪,這尤其體現在舍制體育比賽(Inter Hall Sports Competition)之上。十六所舍堂三千多宿生,每年奮力爭奪一對象徵男女子總冠軍的盃碗,過程勝似爭倚天奪屠龍般精彩。
盃,是馬來人盃;碗,是奧瑪玫瑰挑戰碗。
馬來人盃(Malayan Cup),顧名思義與馬來西亞人有關。五十年代的港大校長賴廉士爵士(Sir Lindsay Ride)熱愛運動,任內大力推動體育發展。二次大戰後,大量馬來西亞人紛紛來到港大就學,他們除了學業優秀,體育方面亦表現出眾。有見及此,校方當年便向馬來亞商會招手,邀請他們捐出舍際體育比賽的總冠軍獎盃,並命名為馬來人盃,藉此鼓勵學生廣泛參與不同項目。玫瑰碗的歷史稍短,約誕生於六十年代。由於港大學生男多女少,男生宿舍也比女生多,因此女子組的舍制比賽比較慢熱,直至一九六五年,港大才邀請阿米加奧姆迪斯公司捐出舍制及院制體育比賽的總冠軍獎盃,並命名為「奧米加玫瑰碗」(Omega Rose Bowl);一九九五年,贊助商改為奧爾瑪公司,該碗亦改稱為「奧瑪玫瑰挑戰碗」(Olma Challenge Rose Bowl)。
欲得盃碗,必須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田徑、游泳、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壁球、曲棍球、壘球、棍網球,從你聽過的到不曾聽過的運動,都幾乎囊括於舍際比賽之中。然而,別以為項目眾多,便一定對人多勢眾的舍堂有利;恰恰相反,舍際比賽的霸主都是人丁單薄的傳統舍堂。六十年的馬來人盃爭奪戰,利瑪竇宿舍憑著區區一百一十人便豪攬其中近四十屆;同樣,女生不過百來人的聖約翰學院,也狠狠拿下了三十多隻玫瑰碗。那些動輒三、四百人的舍堂,卻總是鍛羽而歸。
成王敗寇的結局是每年最後的高潮。從前每年比賽結束後,奪冠的舍堂會去別的舍堂搶奪錦旗,攞景兼贈興,這一天也被稱為「搶旗日」;後來或許勝利者實在太囂張,被搶者忍不住幹起仗來,鬧出不愉快事件,「搶旗日」在六十年代末起便被正式的「頒獎日」(Presentation Day,P-Day)取締,正正經經的找嘉賓頒獎,讓勝利者風光一番,落敗舍堂則站在一旁恨得牙癢癢。雖然再沒身體接觸,但那一天勝敗雙方劍拔弩張的火藥味之濃厚,時至今日依然沒變。
在衛星轉播仍未出現的時代,舍制比賽跟大專和本地聯賽一樣,是相當具吸引力的高水平賽事。港大圖書館裏珍藏了一批老照片,也不知道是誰拍的,都是一些田徑場上運動員跑步、跳遠、撐桿跳的片段。有趣的是,場地兩旁滿滿的站了許多觀眾,有的布襖長衫,也有的西裝革履,偶爾還拖著個剛會走路的小娃娃,一看就知道不是學生,倒像買菜回家路經此地看熱鬧的大叔大嬸,或專門來看比賽的觀眾。照片實際年份不詳,但料想是四五十年代香港的光景。
半世紀過去,盃碗魅力依然,在不少港大同學和舊生心目中,它們已經成為港大體育傳統的一對符號,也是構築港大學生的人格的必經過程。球場上的榮辱背後,是最真實的體育精神的教育:在極度緊張的氣氛中從容應戰、在順逆難料的局面中團結隊伍、在寸土必爭的形勢中保持風度。課堂裏沒教的致身學問,都在球場上結結實實的補上了一課。港大人心理質素甚高,與此不無關係。
盃,是馬來人盃;碗,是奧瑪玫瑰挑戰碗。
馬來人盃(Malayan Cup),顧名思義與馬來西亞人有關。五十年代的港大校長賴廉士爵士(Sir Lindsay Ride)熱愛運動,任內大力推動體育發展。二次大戰後,大量馬來西亞人紛紛來到港大就學,他們除了學業優秀,體育方面亦表現出眾。有見及此,校方當年便向馬來亞商會招手,邀請他們捐出舍際體育比賽的總冠軍獎盃,並命名為馬來人盃,藉此鼓勵學生廣泛參與不同項目。玫瑰碗的歷史稍短,約誕生於六十年代。由於港大學生男多女少,男生宿舍也比女生多,因此女子組的舍制比賽比較慢熱,直至一九六五年,港大才邀請阿米加奧姆迪斯公司捐出舍制及院制體育比賽的總冠軍獎盃,並命名為「奧米加玫瑰碗」(Omega Rose Bowl);一九九五年,贊助商改為奧爾瑪公司,該碗亦改稱為「奧瑪玫瑰挑戰碗」(Olma Challenge Rose Bowl)。
欲得盃碗,必須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田徑、游泳、手球、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壁球、曲棍球、壘球、棍網球,從你聽過的到不曾聽過的運動,都幾乎囊括於舍際比賽之中。然而,別以為項目眾多,便一定對人多勢眾的舍堂有利;恰恰相反,舍際比賽的霸主都是人丁單薄的傳統舍堂。六十年的馬來人盃爭奪戰,利瑪竇宿舍憑著區區一百一十人便豪攬其中近四十屆;同樣,女生不過百來人的聖約翰學院,也狠狠拿下了三十多隻玫瑰碗。那些動輒三、四百人的舍堂,卻總是鍛羽而歸。
成王敗寇的結局是每年最後的高潮。從前每年比賽結束後,奪冠的舍堂會去別的舍堂搶奪錦旗,攞景兼贈興,這一天也被稱為「搶旗日」;後來或許勝利者實在太囂張,被搶者忍不住幹起仗來,鬧出不愉快事件,「搶旗日」在六十年代末起便被正式的「頒獎日」(Presentation Day,P-Day)取締,正正經經的找嘉賓頒獎,讓勝利者風光一番,落敗舍堂則站在一旁恨得牙癢癢。雖然再沒身體接觸,但那一天勝敗雙方劍拔弩張的火藥味之濃厚,時至今日依然沒變。
在衛星轉播仍未出現的時代,舍制比賽跟大專和本地聯賽一樣,是相當具吸引力的高水平賽事。港大圖書館裏珍藏了一批老照片,也不知道是誰拍的,都是一些田徑場上運動員跑步、跳遠、撐桿跳的片段。有趣的是,場地兩旁滿滿的站了許多觀眾,有的布襖長衫,也有的西裝革履,偶爾還拖著個剛會走路的小娃娃,一看就知道不是學生,倒像買菜回家路經此地看熱鬧的大叔大嬸,或專門來看比賽的觀眾。照片實際年份不詳,但料想是四五十年代香港的光景。
半世紀過去,盃碗魅力依然,在不少港大同學和舊生心目中,它們已經成為港大體育傳統的一對符號,也是構築港大學生的人格的必經過程。球場上的榮辱背後,是最真實的體育精神的教育:在極度緊張的氣氛中從容應戰、在順逆難料的局面中團結隊伍、在寸土必爭的形勢中保持風度。課堂裏沒教的致身學問,都在球場上結結實實的補上了一課。港大人心理質素甚高,與此不無關係。
2009/9/10
五族野郎
「我地係一樓五族山房,英文名Home of the Adventurers。我地樓係由五個族組成,分別係Anglo Saxons、Apaches、Normans、Vikings和女真……」如果閣下看得一頭霧水的話,別擔心,你的智力完全正常,因為當我第一次搬進聖約翰學院住這層一樓的時候,以上的樓介紹也令我涼汗不止。
如果舍堂是港大的次文化,那麼「樓」就是舍堂的次文化。舍堂之內,每層樓就像一個主題公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樓文化的來源有跡可尋,像聖約翰的十層樓,有一層叫「梁山泊」,眾兄弟就按《水滸傳》叫甚麼「天孤星花和尚」、「地煞星鎮三山」之類;另一層叫「仙女之家」(Elysium),女生則按希臘神話封為「希望女神」(Goddess of Hope, Spes)、「勝利女神」(Goddess of Victory, Nike)等;可像我那層五族山房,搞來幾個游牧民族,然後把兄弟分配進去,就很莫名其妙,如果再讀到我們的樓訓「趙完鬆、向上爬、阿媽閙、差人拉、警察黎、be a man」的話,各位恐怕還要人仰馬翻。
如樓訓所示,一樓生活確實很無厘頭。St. Johnian在外拼死拼活,回到樓裏,才能像獵鷹歸巢一樣稍事休息。一群大男孩嘛,沒事幹就會找些麻煩取樂:冰箱壞了,空著待修,我們想知道那些個子小的兄弟是否「能屈能伸」,於是七手八腳把他弄進去;有人戀愛了,兄弟們為表恭賀,把他的房間佈置全數拆毀,在電梯口「重建」成一模一樣,然後交給一對新人自己善後;內褲用完了,到兄弟房間不問自取,想不到在脫光光洗澡時東窗事發,復仇大戰隨即展開,兩人赤條條的從浴室摔跤摔到厨房,肥皂、洗髮水、潔面乳滿身都是,娛樂了在旁拍片看熱鬧的一眾好事之徒;美工高手把厠紙擀成一塊印度烤餅,灑上大量蒜蓉、塗上厚厚的牛油、還混進自己的腋毛,放到微波爐裏烤得香氣四溢,然後佯裝看電視,看看有誰不虞有詐,真的跑去拿來吃(結果,我就不幸中招了……)。就算從前多敦厚木訥,在這裏待三年之後你都必定學會一身找碴的好本領。
我們很無聊,但別以為我們不事生產。稱得上Home of the Adventurers,我們總不乏來自五湖四海的奇人異士,只要願意敞開心扉,自然有人和你分享心裏那疊二十年的日記,讓你看到各種活法,帶來很多啟發。我的同年仙裏,有一個在十八歲時發起中學生聯盟、年組織中學生參加七一大遊行的,此人不但對社會改革充滿熱情,還是個辯論高手;另一個善辯的同年仙,現在做了政務官,為人犬儒,當年最愛跟他唱反調。這對活寶一個怒火街頭,一個官不溜秋,吵起架來,都旁徵博引,字字珠璣,其舌燦蓮花之處,比聽陶傑《光明頂》更精彩。運動員就更多了,我四年級時,香港標槍王于子猇和香港蛙王王俊仁一個住我左邊、一個在右邊,有天他倆站在我房間外閒聊,聊到參加零九東亞運的時候,兩人忽然略帶感觸、又不無得意地恭維對方一句:「你真的很棒」。兩個少年英雄說話咳金唾玉,酷到不行,令我也忽然很想衝出去揍他們一頓。然而作為他們的鄰居,我承認自己不能像他們一樣,天天清早五時起牀練水、花三小時扛啞鈴,以及忍受味同屎尿的肌肉奶粉。現在他們一個在貝爾格萊德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破了香港紀錄,一個到河北保定潛心練槍。沒有堅忍不拔之志,挺不過這種日子。
如果舍堂是港大的次文化,那麼「樓」就是舍堂的次文化。舍堂之內,每層樓就像一個主題公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樓文化的來源有跡可尋,像聖約翰的十層樓,有一層叫「梁山泊」,眾兄弟就按《水滸傳》叫甚麼「天孤星花和尚」、「地煞星鎮三山」之類;另一層叫「仙女之家」(Elysium),女生則按希臘神話封為「希望女神」(Goddess of Hope, Spes)、「勝利女神」(Goddess of Victory, Nike)等;可像我那層五族山房,搞來幾個游牧民族,然後把兄弟分配進去,就很莫名其妙,如果再讀到我們的樓訓「趙完鬆、向上爬、阿媽閙、差人拉、警察黎、be a man」的話,各位恐怕還要人仰馬翻。
如樓訓所示,一樓生活確實很無厘頭。St. Johnian在外拼死拼活,回到樓裏,才能像獵鷹歸巢一樣稍事休息。一群大男孩嘛,沒事幹就會找些麻煩取樂:冰箱壞了,空著待修,我們想知道那些個子小的兄弟是否「能屈能伸」,於是七手八腳把他弄進去;有人戀愛了,兄弟們為表恭賀,把他的房間佈置全數拆毀,在電梯口「重建」成一模一樣,然後交給一對新人自己善後;內褲用完了,到兄弟房間不問自取,想不到在脫光光洗澡時東窗事發,復仇大戰隨即展開,兩人赤條條的從浴室摔跤摔到厨房,肥皂、洗髮水、潔面乳滿身都是,娛樂了在旁拍片看熱鬧的一眾好事之徒;美工高手把厠紙擀成一塊印度烤餅,灑上大量蒜蓉、塗上厚厚的牛油、還混進自己的腋毛,放到微波爐裏烤得香氣四溢,然後佯裝看電視,看看有誰不虞有詐,真的跑去拿來吃(結果,我就不幸中招了……)。就算從前多敦厚木訥,在這裏待三年之後你都必定學會一身找碴的好本領。
我們很無聊,但別以為我們不事生產。稱得上Home of the Adventurers,我們總不乏來自五湖四海的奇人異士,只要願意敞開心扉,自然有人和你分享心裏那疊二十年的日記,讓你看到各種活法,帶來很多啟發。我的同年仙裏,有一個在十八歲時發起中學生聯盟、年組織中學生參加七一大遊行的,此人不但對社會改革充滿熱情,還是個辯論高手;另一個善辯的同年仙,現在做了政務官,為人犬儒,當年最愛跟他唱反調。這對活寶一個怒火街頭,一個官不溜秋,吵起架來,都旁徵博引,字字珠璣,其舌燦蓮花之處,比聽陶傑《光明頂》更精彩。運動員就更多了,我四年級時,香港標槍王于子猇和香港蛙王王俊仁一個住我左邊、一個在右邊,有天他倆站在我房間外閒聊,聊到參加零九東亞運的時候,兩人忽然略帶感觸、又不無得意地恭維對方一句:「你真的很棒」。兩個少年英雄說話咳金唾玉,酷到不行,令我也忽然很想衝出去揍他們一頓。然而作為他們的鄰居,我承認自己不能像他們一樣,天天清早五時起牀練水、花三小時扛啞鈴,以及忍受味同屎尿的肌肉奶粉。現在他們一個在貝爾格萊德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破了香港紀錄,一個到河北保定潛心練槍。沒有堅忍不拔之志,挺不過這種日子。
還有,只讀了一個學期的新丁,忽然受到感召,要停學一年到印度做義工;行將法律畢業的大仙,厭倦了玩章索句,跑去當空中少爺,還被電視台發掘當上藝人;闊別多年的舊生來訪,寒喧之下才知道他原來剛結束在巴拿馬運河的工作;走廊盡頭的導師房間,二十年前住了一個叫梁偉文的填詞人,憑《吸煙的女人》一炮而紅,人們都叫他林夕。在這裏,我嗅到一個個努力創造夢想的人的氣味。
在家中是獨子,早把一樓兄弟視如手足。一年級升仙的時候,是一樓大仙把我鍛鍊成銅皮鐵骨,手把手向我傾囊相授;到我稍為年長,又是我親手迎接每一位新兄弟,盡心培育他們成材。四年來,我醉,他們把我從街上撿回來;我錯,他們罵我比誰都狠;我戰,他們永遠在我背後;我跌倒,他們把我拉上來。在五族山房,我度過了有滋有味的四年,吵過最狠的架,說過最豪邁的話,習慣了不同的汗臭,學會在鼾聲中酣睡,體會最不羈的輕狂,彌補了家中無伴的遺憾。離開聖約翰那天,挑了個清早不辭而別。回到家裏,卻發現背囊裏塞了一個小本子,是他們親手做的紀念品,封面是我們二十多人在田徑場上的大合照。一打開,只見得八個字,眼睛就濕潤了―
一樓兄弟,一世兄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