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1

Management Trainee

大學生最想做的工作,十居其九是Management Trainee,簡稱「MT」。

MT在香港,最早由英資企業發明。在洋行林立的殖民地時代,太古、和記、怡和、滙豐等大財團,為了招覽本地人才,紛紛設立MT職位,從名牌大學中撈取第一流尖子。在招聘會上,公司保證獲聘者將得到重點培育,包括輪流到不同部門工作,全額資助的進修課程,出差海外的優待,寫包單的晉升機會,以及傲視同儕的薪金(這個最實際)等,總之筍到無人有。時至今天,各大銀行與外資企業高層、董事局成員和大班,泰半都這樣出身,是名副其實的打工皇帝。一道天梯上青雲,難怪學生哥都一見這兩個英文字母吞口水。在政府,類似的職位叫AO(Administrative Officer) ,人稱「政務官」,今天三司十一局的高層,包括咱們校監曾特首,一生事業都從這開始。

無意貶低特區,不過請各位記得,MT的盛世,是港英時代。那時侯,香港經濟起飛,江湖上甚至還未出現「亞洲四小龍」的名號,全亞洲求才若渴,蓄勢待發,港大當年全校還只得幾百到一千多人左右。今天打開大學的求職網頁,MT倒是琳瑯滿目:閣下要是嫌替英國人打工有做亡國奴之嫌,可以選美資的漢堡飽叔叔或星爸爸咖啡屋;再嫌替美國佬打工有投奔美帝之誅,可以做本地薑電訊或地產大王的天子門生;如果不喜歡傳統生意,保險、傳銷現在都有MT Programme了。連上班都像吃自助餐般任君選擇,而且是MT喎!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Well,同學們,您見過蛤乸在街上跳嗎?在下見過,而且見過幾次,不過那條街不是尖沙嘴彌敦道或中環皇后大道,而在大埔和粉嶺的荒郊附近。職場上的蛤乸亦然,沒那麼容易被你在網上發現的。要找,到非洲吧。那邊現在求才若渴,看你願不願意去而己。

全世界最大美資連鎖咖啡店MT,其全面訓練包括沖咖啡、沖牛奶、擦桌子和擦地,因為這跟客戶有最密切的接觸;香港「其中一所」(必須加上「其中」,否則以敝欄之普及程度,恐怕不久即惹上官非)最大電訊公司的MT,主要工作是打cold-call,以體驗tele-marketing部門之艱辛;保險、傳銷的MT,更是不斷以訂單數量為考核表現之準則,別忘了他們的MDRT與Uranium Director,都是從跑數仔出身。

同學們,看到這裡,千萬別覺得冤,這些MT可是萬中無一、由各大企業精挑細選的人中龍鳳,絕無被人借MT之名作打雜之實的業務。而且各位也別怪人家只拿一萬左右做月薪出手太低。新人嘛,慢慢的學,學好了,熬出頭了,自然有高薪厚職,別急,呵。

好像挺有道理。可是,如果連晉升優待、出差機會、進修資助都沒有的話,那麼這MT跟一般職人立有什麼不同?

箇中奧妙,還請諸君仔細琢磨。

一位職場得意的大仙說過這樣的話:「要知道一間公司的MT Programne有多少斤兩,單看人家出多少月薪已經知道,因為這反映了他們最基本願意投放多少資源在一個人才身上。」這話有沒有說服力,各位大可自行判斷。不過,一部五六千元買回來的iPhone,用起來總比五六百元買來的山寨手機來得愛惜吧?職場新鮮人,千萬別當了冤大頭哦。

2010/6/21

Kong U仔為什麼吃虧

香港大學在國際上高歌猛進,同學們卻似乎無法分一杯羮,求職路途步履蹣跚。撇除外圍因素,是學生壓根兒沒弄清楚自己正在玩一個怎麼樣的遊戲,更沒弄清楚自己在靠甚麼與僱主們談條件。

港大本科生功課壓力之少,街知巷聞;港大學生課外活動之多,也是街知巷聞(要是中大科大也有那麼精彩,早就弄幾套《水晶之城》、《鑽石之城》玩玩了)。功課壓力少加活動多,究竟能出產甚麼樣的人材?一般來說,學生在這種條件下可以毫無顧慮地投入校園生活,盡情與五湖四海的朋友交流,在社團及其他課外活動裡鍛鍊交際手腕與組織能力,甚至達成一些自己在中學已經開始萌芽的瘋狂計劃。相比三年閉門造車繼續死讀書,視野遼闊、思考靈活,應變迅速,溝通力強,都應該是他們的形容詞。簡單來說,就是典型的香港醒目仔。

醒目仔女喎,老闆還不喜歡?

問題就是太醒目了。太多同學以為單靠校園的一點歷練,就能勝過人家「豁出三年精力,只為一份工作」的苦功。別人自一年級起已經對著某大銀行的Management Trainee掉口水,一天到晚關注其股價升跌,高層變動,連企業網站裡多個逗號都幾乎留意到了。三年之後,跟這種對手一同進入final interview,假設大家學歷差不多,aptitude test成績差不多,對方儘管口才可能差那麼一點,誠意與準備工夫卻十足,港大同學單憑兩片嘴皮子,你說勝算能有多高?

《洛奇》第三集裡,史泰龍因為成名己久,自以為很了不起,結果被一個覬覦他位置、蓄心積慮研究他拳法弱點的筋肉人打敗,當眾出醜,丟盡老臉。每次看見有人面試失敗,嘀嘀咕咕地發洩時,不期然就想起這段情節。

如果還不明白為什麼醒目仔會敗在忠直仔手上的話,那麼請大家設想自己是老闆,而面前有兩位應聘者,一位精明幹練,一位老實勤懇。前者口若懸河,說話的時侯佔了不少便宜;後者辭令稍遜,卻透露出無限誠意。稍有領袖經驗的人都會知道,像前者那種人,明顯不會久居人下,做個一年半載,便會撅起半邊屁股準備另謀高就,白費自己的栽培之恩;後者雖然「轉數」慢些,不過面對高薪挖角,卻不會輕易接受,而放棄自己部署多年的事業基礎。Play safe的老闆,肯定情願要個忠厚老實的,大不了上班以後讓他天天翻看奧巴馬的錄影帶。

中三課文《楊修之死》,就是說主角楊老兄的職場人生不壞在沒有才華,而在太愛賣弄小聰明,結果大老闆曹先生被弄得不高興了,借故請他吃豉椒炒魷兼送他一程(直達西方極樂,阿彌陀佛)。黃霑在他的《廣告人告白》說年青人心浮氣躁,自以為好醒,一間公司待不了兩三年便跳槽,十年打七八份工,以為這叫平步青雲。不錯,人人爭住請,初時確實很威風,可是一到中層就此打住,四十歲後載浮載沉,更無起色。黃霑曾經是廣告界叱吒一時的大老闆,這幾句道出了他對公司管理層的用人之道,頗有見地。縱觀今天香港的「打工皇帝」,甚麼陳南祿、張永霖、梁高美懿,沒有不是勤懇務實做起,一份工打十幾二十年的。只不知急功近利的大學生,除了對人家二千萬年薪流口水外,還有沒有這心思去鑽研其成功之道?

2010/6/15

懷才不遇?

廿一世紀學生哥求職最大誤差,在於他們以為校園裡的風頭人物,必定是老闆們爭相羅致的第一流人才。

足球校隊隊長、四百米香港紀錄保持者、舍堂學生會主席、DANSO舞蹈之星、辯論隊最佳辯手……大學裡面,有太多讓人出風頭的機會。只要你有一點專長,便不怕沒有掌聲。

問題是,同樣的掌聲,會否出於外面的老闆?

香港大學矢志培育社會領袖,曾經出產中國國父、國際級導演、文壇泰斗、三司十一局局長……(下刪一千字)不過,人家拿出月薪九千五百,都係請個伙計幫輕下啫,打開門做生意,唔駛野野以天下為己任卦?

足球隊長的黃金左腳,跟上班用Excel做計算無關;跑四百米用四十九秒,跟覆印開會文件的速度無關;舍堂學生會講核心價值,跟替公司推銷最新產品無關;跳舞勁過郭富城,與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無關。任你在大學練得一身好武功,到了職場原來可以一文不值。

不過,辯論技巧出色,的確是履歷上的耀眼一筆,很多僱主會為此見應聘者一面。

老問題又來了:既然於同學沒有實際幫助,課外活動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

許多曾經叱咤風雲,滿腔豪情壯志的「學生領袖」,剛踏入社會時總有懷才不遇的感覺,繼而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所做的太天真太傻。其實,大學以培育社會領袖為已任沒錯,學生領袖自命為社會領袖之一員沒錯,學生領袖多年後有機會成為更具影響力的社會領袖,也沒有錯。錯只錯在,他們以為一畢業就能夠指點江山,不必從嘍囉做起。

舉目而望,香港三百六十行裡面,哪一行的翹楚沒有港大的份兒?人家比你早二三十年出道,你在校園裡熬過的,他們熬過;你在校園外沒熬過的世態炎涼、江湖險惡,他們也熬過。小朋友,您算老幾?

道理說來簡單,可是即使講明白了,仍然很多人參不透。

你以為人家請你來做「接班人」,一上班,才發現人家是請你來做「加班人」。朝七晚十一,每天除了影印和文書工作,以及被上司責罵之外,原來跟本沒有自己嶄露頭角的機會。

說實在,人家用白花花的銀兩每月付你薪水,合約又沒寫明有責任把你捧成為二十年後的CEO,道理上不能投訴。

美麗的誤會迅速幻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人,漸漸開始放棄本來的理想。

放棄理想,卻又放不下身段,依然希望享受當年的風光,於是舍堂或學生會裡偶然會出現一些已經畢業卻經常回來指指點點的所謂「老鬼」。

這種人,自當學生起一直做著春秋大夢,畢業後才驚覺在職場起跑線上先輸半籌,卻又不思進取,依然活在過去的小小光環內,結果提早步入思想的更年期,怨天尤人,不住想當年,卻又忘了自己還不到三十歲,白白浪費許多打天下的光陰。許多大學時候的一時俊傑,過不了這一關,此後載浮載沉,沒甚麼長進,看多了,總覺得可惜。

2010/6/9

搵食艱難

寒窗苦讀十多年,終於在會考高考拿了好績,聯招派位還一帆風順進到Hong Kong U,一心以為從此大把世界,飛黃騰達不用愁。不過現實告訴各位可愛又無知的新生:發夢無咁早。

忘了那些每年一次的薪金統計吧,港大畢業生平均薪酬有一萬九千,不代表任何一個港大畢業生都有這個數。真相是,太多投身專業行列的畢業生影響了結果:醫科生讀完五年,進入不同醫院做Housement,月入兩萬,一年後五萬;法律生讀完PCLL,在大小不同的律師行打工,月入二至五萬;還有牙科生自已開診所或到集團合伙,建築生完成碩士課程及考得建築師牌照後的優薪,跟文、理、工、社會科學院的大多數統統沒關係。噢,對了,商學院的同學,如果閣下不是BBA(LAW),也不要太高興,十居其九各位都不會有一萬九千的起薪點。

當然,假如考到AO和督察的話又作別論。可是,考公務員的淘汰率可是很高的;至於其他一般文職,開始幾年看似優厚,到三十歲左右才發現自己餓不死、撐不飽、又跑不掉,那種半天吊加壯志消磨的滋味,儘管品嚐。七除八扣之後,大部份港大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新金,大概是一萬左右。低者八千,高者一萬三千。這是個人經驗,並透過有組織而非正式的抽樣調查所得。風水先生的騙你十年八年,小弟工餘撰文,沒理由打誑,信不信由你。

港大畢業不愁生計的傳說,很多年前已經破滅了。中大、科大蜚聲國際,早跟港大鼎足而立;八、九十年代大量人口移民英美澳加,他們的ABC、BBC、CBC子女剛好長成歸來,挾泡鹹水之名殺個回馬槍;還有多得末代總督彭定康的慷慨提拔,浸會、城市、理工以及更多的大專院校從後追趕,刻苦耐勞加送自降薪水頂爛市,令本科畢業生愈來愈不值錢。

二零零三年沙士爆發,港大本科畢業都要到深水埗黃金商場賣電腦,月薪六千。很慘嗎?不算!因為同時間在高登賣電腦的,剛剛碩士畢業!零八年底金融海嘯爆發,令零九年畢業的同學們陣腳大亂,畢業前獲得offer的,鳳毛麟角;即使扭盡六壬跳火圈、頂纓槍、碎大石,神勇地考得進甚麼「BIG 4」(是四大會計師樓,不是張衛健許志安那幾位老兄)、「4As」廣告公司的,薪金還只得九千。可憐很多Kong U仔,手拿一個2nd Low Honor甚至3rd Honor,身無長技,竟然還不切實際地魂遊太虛,以為靠母校的百年老店大招牌就可以橫行無忌。嫩啊!

醒覺吧!港大是亞洲第一,不代表港大學生也是。這點大小僱主們一向很清楚。中學的時侯有一篇課文,是柳宗元的《黔之驢》,大致是說老虎有一天見到一頭驢,由於第一次碰見,驢又體形碩大,於是老虎剛開始有點怕;但過了不久,老虎發現原來驢只懂得嚷嚷幾聲,此外別無殺著,於是便一撲而上,把牠當午餐了。港大同學近年跟那頭大驢有點像:平時在社交場合,憑著母校名頭,好像人脈廣博,這個CEO攀一句「師兄」,那位局長喚一聲「大仙」,親暱得嚇人,威風得要命,外人不知就裏,也覺得港大出品必屬佳品。誰知道一拼真工夫,驕子們馬上出醜,學業半桶水,手腕又弱,連本該最引以自豪的英文也開始彆腳起來。還道是前人種書後人乘涼,怎料卻是將門出犬子。遇到這種段數的老哥老姐求助,也不知道該救還是不救,救也不知從何救起。

2010/5/20

孫中山的最後一個保鑣

港大冧莊亞洲第一學府,有人質疑:連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不出產的大學,如何壓得下東京大學?聰明人馬上反駁:港大出了個孫中山,別說只是得獎者,就是諾貝爾翻生,國父一個也頂你一窩子。

無疑,孫中山已經成為港大守護神。港大校園有「中山廣場」和「中山階」,荷花池邊澆鑄了一座中山銅像,背後的鈕魯詩樓還高舉一幅橫額,寫著「偉人.大學.歴史」,校方網頁亦特設Dr. Sun的mini-site。亞洲第一學府,成就了中國國父;鐵拳無敵孫中山,亦成為港大最佳形象大使。於是一切很美好,兩者似乎相得益彰。然而,除了幫忙做marketing,以及當同學和遊客拍照用的指定佈景板外,孫中山便沒有別的任務;人家中山史蹟徑近在家門,但除了圖書館一個孫中山資料庫,港大就沒有別的什麼像樣的孫文研究,空負一個全球排名三十幾的文學院。倒過來大陸開始研究買辦與中國革命的關係,日本早稻田、慶應、東京、京都等大學也組成了現代中國研究聯盟。港大沉醉著和中大、科大在廣東省爭地盤,竟然忽略了學術界中完全可以獨吞的一片天下。

對不起,雖然敝欄經常為港大老黃賣瓜自賣自誇,但這次或許是例外。碗裡好好有塊四頭鮑不吃,偏偏看著鄰桌的西樵大餅吞口水,實在不怎麼明智。

我的外公是中華民國老兵,今年一百歲,住在台灣。各位心算好的話,大概猜到他出生於宣統三年(1910年),剛來得及湊辛亥革命的熱鬧。一九三零年代,中日之戰如箭在弦,外公加入南京稅警總團。啥是稅警總團?稅警是警察,專抓那些不交稅的混蛋,其老大兼創辦人,叫宋子文。宋公子自已不打架,於是物色了一位年輕軍人領兵。這位畢業於美國維珍尼亞軍校的仁兄,日後果然不負所託,把稅警總團訓練成民國軍團之首「新一軍」,在二戰中深入緬甸仁安羌,救出七千英軍,結果驚動英國喬治六世和美國羅斯福給他授勳;接著轉入印度,替早不想給英國佬賣命的印度人守疆,並在美國監軍史迪威協助下「升呢」為美式機械化部隊;最後再次出擊緬甸,把日本自稱「叢林作戰之王」,曾經攻陷南京和上海的第十八師團打了個稀巴爛。這個人,叫孫立人。而我外公,就是他的近身僚屬。

就是這一位外公,給我從小說著他所敬仰的孫中山。孫中山一開始就打算搞革命嗎?不。他開始也像康有為梁啟超般是個改良派,曾經給李鴻章上書,後來發現滿清無藥可救才跑去玩命(這個教科書有寫);孫中山為什麼要把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因為武昌起義成功,只屬一城一池之勝,當時孫中山手上連個兵都沒有,在全國跟清朝幹不過,於是明知袁世凱賣過光緒,也不得不與虎謀皮,靠他的北洋軍先迫清帝退位再說;「聯俄容共」是不得已的妥協嗎?是,也不是:共產主義固然與資本主義不相容,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同是中國人,到最後都是民族主義者,救國信念如出一轍。聯俄固然是為了得到支援,至於容共到底是如虎添翼還是引狼入室,當年實屬未知。輪資排輩,蔣介石、汪精衛鎮不住共產黨,但假如孫中山多活十年,以他的地位卻收得了蔣、汪,有可能制止「寧漢分裂」,加速北伐完成;日本立不了偽滿洲,就難以乘虛而入;中日之戰打不成,國共力量的消長便會改寫。中國革命在孫中山的號召底下,江山也許是另一番樣子。

小時侯什麼都不懂,外公就這樣親口把他的經歴一一告訴我。孫中山、宋子文、孫立人、蔣介石;南京、緬甸、印度、台灣。一場幕幕二十世紀中國史的大戲,就在這些人物和城市中貫串起來。鮮血、辛勞、眼淚、汗水,並不止是邱吉爾的存貨,東方的無名英雄,一樣不缺。

陳可辛用三實七虛的劇情完成《十月圍城》,港大卻沒有魄力還原自己的歴史:在香港西醫學院求學的少年孫文、民國五年袁世凱完蛋前給港大首屆畢業禮的祝詞、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港大畢業生傅秉常、一九二三年大總統回歸的談話、開設港大中文系的最後進士賴濟熙、二戰中組織「英軍服務團」支援中國的港大教授賴廉士,還有偶識江湖的何東、許地山、胡適、陳寅恪、張愛玲等等,本來足以構成一部風雲際會的大長篇,現在卻只淪為有條無目的miscellaneous。缺乏歴史感的香港人,尚能為甄子丹和李宇春所演的無中生有的角色動容;堂堂亞洲首席學府,卻講不出自己的本來故事。真正的孫中山,豈止一句「我有如游子歸家」?可惜,這位本應是國父最後的保鑣,至今對自己的使命,仍然矇查查。

2010/4/28

狂蝕七百萬

金融海嘯襲來,全港股民齊齊倒霉,雖然事件過去快一年半,但許多人仍然未能回氣。紅簿仔N咁多個零的港大學生會不能倖免,損手爛腳亦被算上一份。

幾千萬身家,到底從何而來?港大學生會把收入分為兩種:穩定和不穩定收入。穩定收入者,為定必落入口袋之錢數,其大宗為同學繳交之會費,每年約一百萬;不穩定收入者,為每年度透過各種途徑開拓之財源,譬如合作社和股票投資。

一聽學生會能買股票,不明就裏的外人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嘩!唔係卦?咁你班靚仔咪隨時一舖幾千萬輸清光?」非也。學生會每件事都獨立自主,以普選幹事說了算,唯獨錢財一事別有規矩。學生會會章繁多,甚麼憲法(constitutions)、附例(by-laws)、議會常規(standing order)等令人眼花繚亂,但最詳盡的一篇要數財務守則(financial regulations)。正如一些老鬼常言:「學生會咁鬼多聖經,都係得fin-reg有自己目錄咋!」可想而知有多複雜。憲法與這份財務守則訂明,學生會之財務須由財務秘書(Financial Secretary)與榮譽司庫(Honorary Treasurer)共同處理。財務秘書即由同學選出的學生會幹事,榮譽司庫則必須由大學的教學或行政職員出任。

財務秘書的任務,是協助榮譽司庫處理一切財政事務。看官一聽,也許又要來一句:「唓!搞左咁多野,學生會咪又係俾人揸頸就命?」此言又差矣。其實一般情況下,財務秘書都可以在相關事務上全權拍版,榮譽司庫的審批只算是最後一道把關,以防出甚麼岔子。只有在重大事情上,如基金買賣、投資新業務等,財務秘書才會先與榮譽司庫討論,才提出建議或執行方案。把學生會形容為一輛車的話,錢就是推動一切運作的汽油,財務秘書就是油門,而榮譽司庫就是煞車掣。以經驗老到的財經專家輔助資歷尚淺的新手,是安全合理的做法,但無論如何,採取主動的必然是學生,榮譽司庫是不會突然腦袋發熱,說要在學生會身上動手術的。

正如一般人買賣基金會時會委託經紀,港大學生會的投資也是長期由滙豐銀行作為操作,而投資項目亦絕不會是甚麼窩輪期指這種高風險或短線投資,而是基金等保守保本的選擇。零六零七年,香港股市狂升不止,學生會身家亦隨即暴漲至三千萬,當年的財務秘書旋即聲名大噪,被封為「學生會股神」之餘,還受到報章採訪、銀行會計師行垂請,聘書如雪片飛來。筆者當時為學生會中人,雖亦對該幹事之財技嘆為觀止,但短期內變出幾百萬的神話,主要仍是靠大環境促成;零八年金融海嘯,恒生指數從二萬二跌至一萬三,學生會身家卻只縮水約四分之一,依然能苦哈哈的笑稱「跑贏大市」,這固然是學生會力挽狂瀾的成果,但主因亦不脫其一貫保守的投資策略,蝕極有個譜。

股票基金只是學生會財務比較吸引眼球的話題,事實上財務秘書在這方面操不了很多心,更花心機時間的是一百多個屬會的收支狀況,煩人至極的報銷審批等程序工作。面對那些一天到晚對著數字和單據而能孜孜不倦自得其樂的同學們,我等數字盲委實只能嘆一句「你係得既」,甚麼四大、投行,合該是你們的未來飯碗。即使薪金再高,於我這種數字盲還是只能乾瞪眼吞口水,無福消受。

2010/4/21

超級無敵大戲棚

《歲月神偷》再一次紅了羅啟銳張婉婷夫妻倆,講座在陸佑堂全場爆滿。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幾十年來港大究竟做過多少次大小電影電視的場景。羅、張十年前之《玻璃之城》開宗明義是港大故事,也就甭談了,《色戒》在拍攝時大張旗鼓借用港大陸佑堂扮成劇場,似乎很多人都知道,今天大家來找碴,專挑騎呢古怪的來說。

二零零三年左右,有一套叫《戀愛自由式》的電視劇,顧名思義就是以游泳為主題的青春劇,蕭正楠做男主角,女主角是陳文媛和學生女神唐寧,還有當時嫩得很的傅穎,吳卓羲則為搶戲大茄一名。說來慚愧,當時還在唸中學的小弟為了看唐寧而日日捧場,大結局還用VHS錄起來翻看了兩遍。戲裏面男女主角經常出沒的游泳池,就是港大的霍英東泳池。這個小弟在中學並沒有即時發現,只是後來第一次到那泳池覺得忒眼熟,才突然想起來的。

好像在二零零四年,另一套叫《隔世追兇》的電視劇也借用了港大運動場。這套片子大約是講許紹雄和郭晉安是兩父子,但爸爸早就死了,兒子一直以為當警察的老爸是執勤時召妓掛了的,到有一天他也當了警察,弄到一個能超時空通話的大哥大,並找到了自己幾十年前的老爸,於是一邊請老爸協助調查懸案,一邊找出老爸的死因。大結局時,郭晉安去到一個海邊看犯人做勞動,其實那裡不是什麼監獄,而是何鴻燊運動場外的海濱長廊,不過導演調動鏡頭,集中拍攝長廊與運動場中間那道鐵絲網,加上那一幕也沒幾秒鍾,才矇混過關而已。

還是郭晉安,那套叫人笑得直掉眼淚的《古靈精探》,主要角色工作的什麼見鬼DIE警察總部,如果沒有弄錯的話,應該就是百周年校園旁邊的原西區抽水站和濾水廠的高級職員宿舍、工人宿舍及濾水廠房,不過用電腦加工了,copy and paste在中環鬧市之間,讓不知底蘊者難以覺察。

雖然不無少許打茅波,但零七年熱播的《溏心風暴》的取景之地,也是「泛」港大校園。飾演「鮑鮑」夏雨的大兒子的陳豪經常扮有型吹色士風的地方,就在西環海旁,屠房和巴士總站中間,我猜沒有一個住宿舍的不知道那兒。馬路和海之間除了一條矮欄和一道古怪的大鐵閘以外,什麼也沒有,一跨就過,曾經有車子在三號風球時剎車不當,「咕咚」一下掉進水裏,新聞有報導。不過,在那裏吹嗩吶的話,一曲未完恐怕已被來往的車輛撞飛。此外,鍾嘉欣經常苦著個俏臉拿水蟹粥給「Alfred」林峰作夜宵的地方,也就是從吹色士風之地往裏直走一百米左右的西環村。根據不用調查都知道的資料顯示,同學們在西環是吃不到水蟹粥的,更不會隨時碰到個美得教人掉口水泡的國際華裔小姐冠軍在那兒走來走去。可惜。

除了劇集,還有廣告。要數拍廣告最受歡迎的港大場景,一定是大學堂。薄扶林道144號的古堡,外型漂亮,保養得宜,白得帶點兒發青,凡是銀行或保險廣告要拍年輕夫婦結婚,幾乎都會將之列入考慮。近來還有一個打廣告打得挺狠勁兒的縉城峰,明明在西營盤腳邊,偏偏把自己說成毗連般咸道,大咧咧的弄個陸佑堂相片給自己加分,不知道大學有沒有跟發展商收版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