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4

大學飯堂

談校園,不談吃也是不行的。

先旨聲明,大學飯堂的食物不會好吃到哪裏。剛進大學時就聽其他大學的人說,他們的飯堂有聞名天下的「豆腐扒」可吃。何謂「豆腐扒」?就是一大塊豆腐切也不切,就這麼擱上碟子給你拿去拌飯。從營養價值看來嘛,這倒是相當不錯的,至少比較清淡。但以在大學混跡多年的經驗判斷,那塊「豆腐扒」九成不是切得好端端的一片,而是一尊傷痕纍纍的白色巨塔,讓人感到無從下手。港大飯堂亦不遑多讓,尤其是為了以節約為本的學生特製的「十仔」(十元客飯套餐,其他院校的類似產品好像叫「頹飯」),配料跟剩菜殘羮無異,排骨的骨肉比例是十比零,白汁磨菇火腿有白汁無磨菇無火腿,吃罷有一種被取巧的感覺。

請先別高舉道德米加粒子炮向這群八十後學生發射,說甚麼寒窗苦讀、勤工儉學之類的話。學生自己省不省是一回事,大學飯堂的營運質素、商業道德又是另一回事。港大的學生飯堂,遍佈學生會大樓、莊月明文娛中心、太古堂、沙宣道和賽馬會舍堂村,都曾發生過衛生問題,像碟子上面擱著雞腿,下面卻壓扁了一隻小強;菜湯裏面沉著兩根瘦弱菜乾,上面卻浮著淹死了的菜蟲;烤不透的叉燒外面不夠紅,裏面卻滲出血水等。而且,這些飯堂雖然貌似名不經傳,卻其實都是外間大型連鎖快餐店在背後經營,出現這些問題簡直完全不合理。學生會和大學多次合力出擊,卻總被他們一些小花招所化解,譬如飯堂在合約期滿前衛生突然變好,突然推出便宜又好吃的套餐俘虜同學芳心等,最後總能蒙混過關,成功續約。

儘管如此,基於無可比擬的方便與本人的惰性,學生會樓下的飯堂依然是我午餐的主要食府。配合本人的非正常作息時間(凌晨六點睡覺,中午十二點起牀),那裏兩點半開始供應的吉列豬排下午茶餐,剛好能做我的午餐。二十塊錢有兩片大豬排、牛油玉米、厚切吐司,再加一碗蕃茄肉碎米粉,還附送飲品,抵食超值。這當然又是飯堂在約滿前推出的救亡菜單,可惜續約過後,此套餐的質量迅即大幅下降,像豬排面積縮水一半,吐司從兩片變一片等,嗚呼哀哉。

這樣的情況,當然只會在學生飯堂出現,教職員的飲食又作別論。說來慚愧,一直只以為王賡武講堂裏的Joseph Kitchen才是校園唯一能吃好東西之地(大概四、五十元一個午餐吧),到畢業前才發現鈕魯詩樓原來有個Senior Common Room,港大醫學院也有一個西餐廳,專門提供教職員饍食,而且刻意遷就洋人的飲食習慣,不過一般情況下同學是不能進入的。也對,一大堆老教授還要跟學生為排隊爭個頭破血流,委實師道何存。

做學生的時候,本人對港大饍食的了解情度也就到此為止了。然而畢業之後,我才猛然發現港大除了難吃的學生食堂和提供水準之作的教職員餐廳外,原來還隱藏著真正的美味食府,那就是位於蘭桂坊的香港大學同學會(Hong K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中環嘛,星期一至日在那裏的舊生都多如牛毛,要到那裏用饍請先預訂,要預訂又必先登記成為會員,要登記又請上網填表格和申請舊生信用卡。折騰一番是有回報的,安然入座以後,你就可以享用那裏美味的南北杏汁豬肺湯、鷓鴣羮、蝦多士、炒鴿片、馬碲蒸肉餅等。豬肺湯端上來時像忌廉般呈乳白色,因為南北杏早已研磨作粉末熬進去;鷓鴣羮綿滑潤喉,其竅門是把肉剁茸去腥,箇中技巧甚高,絕非家裏的工具或厨藝門外漢能完成的;蝦多士酥脆可口,儘管明知極為油膩也不可不嚐;炒鴿片香嫩有嚼勁,放進嘴後是要連骨頭吞下去的;然而珍饈百味,都比不上一道簡簡單單的馬碲蒸肉餅,鬆而不散脹卜卜,爽口彈牙入味,絕對是地球上少見的手藝,直教人以為師傅在烹調時加了骨膠原,箇中神奇之處唯有親自品嘗方可領悟。地點方便,食物一流,唯一缺點是價錢偏高,偶一聚會還可以,當成飯堂嘛,廣大舊生還得多多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