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又是大學生畢業的季節。與師弟妹碰面,總免不了打聽求職狀況。今年比前兩年好,很多人在大考前已經有一份聘書,或進入面試最終回。稍為不如意的,亦正在努力發求職信。然而有令人惱火者,面對善意的問候,竟然報以一句:「車,搵唔到,咪自己搞囉!」接著問他打算「搞」甚麼,答案卻是:「未諗喎。」
不是給年輕人潑冷水,可是據在下觀察所得,真正有心「自己搞」的年輕創業家,沒幾個是因為求職失利而被逼上梁山的。相反,他們一早知道自己不是打工的命,所以在求學時期已經默默耕耘,準備在畢業後馬上「起錨」,大幹一場。英國維珍的Richard Branson、美國微軟的Bill Gate、中國泡泡網的李想,都在大學畢業前找到自己的事業目標,索性連大學學位都不要,直接下海搞生意,是這一類的代表。
起步稍遲的,大概從本科一年班開始覺醒,然後利用大學生的種種優勢累積資金和人脈;再慢一點的,畢業後先打工,增加一點社會經驗、人生閱歷,然後才炒老闆魷魚自立門戶;被老闆開除而另起爐灶的,只屬中年創業一族,這種人打工既久,普遍失去年青人膽正命平的拼勁,也欠缺企業家的冒險精神,而且拖家帶口,顧慮重重,致小富是有的,但能夠開天闢地的很少。中國大陸近年富豪大特賣,也是賭徒式商人居多,只有蒙牛的牛根生是被伊利攆出來的高層,份屬萬中無一的特例。
年輕創業,如果沒有投資者撐腰(主要是有錢的親人),那麼不論進軍任何一行,他們的最大資本,應該都是自己的專長,所謂「技多不壓身」,小本創業,以技術賺取資源,再把小資源愈滾愈大:想當作家的,先贏一兩個徵文比賽,或在報紙寫專欄,累積名氣和讀者,然後開一家小公司,向銀行借錢,給自己出版小說,再衍生周邊產品、書友會等;專攻翻譯的,先大小不拘的接翻譯工作,累積一定客源後,便轉型為代理人,僱用新晉譯手,自己則賺取中介費,再拓展出版、印刷業務;懂電腦的,趁過去幾年資訊科技潮,先以其寫網頁的才能,好好撈一筆,進而寫網絡遊戲、應用程式,建立自己的虛擬國度,變賣套現、甚至上市(雖然大部份在科網股爆破時收了攤)。這些都是在下耳聞目睹的真故事,頗具參考價值。
成功的第一步,大多是誤打誤撞中邁開的。或是中七高考後的暑期工,或是大一的兼職,本來僅為賺點小零用,因為肯學肯做,表現優秀,於是贏得回頭客,長做長有,變成兼職freelancer,直到畢業時,己經累積相當經驗,足以湊成頗有看頭的portfolio,以供主動出擊,開發新客戶。這時候,生意大概不能以one man band形式生存了。因為找客戶跟處理業務是兩回事,一邊是銷售,一邊是生產,兩者很難兼擅,即使兼擅也很難兼顧,於是需要伙伴加入,互補長短,志同道合的兄弟班公司,很多都這樣開始。
遺憾的是,以當下香港的營商環境來說,年輕人創業的生存空間是愈來愈小了。一來成本太高(尤其是租金),二來香港人的消費力今非昔比,相當疲弱,三來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太多,競爭激烈。即使年輕人有甚麼絕世好橋,先是沒本錢實踐,繼而是實踐後被人極速模仿或改良,又或熬不過瓶頸時期,飲恨收場。過得了這幾關的,才算在香港站穩陣腳,卻還未算賺到了錢,因為事業發展到這地步,基本開銷已經很大了,利潤扣除成本,只得蠅頭小利,必須擴張。說到擴張,一個是北上大陸,一個是東進台灣。雖然在下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過這兩個真是完全不同的市場:闖大陸成本低,但潛規則多,沒有人脈的話,被人賣了還得給人數錢;台灣制度建全,但經濟不景,稅率偏高,實在也沒甚麼油水可撈。話雖如此,近年成功的創業家還是不少的。有志打天下的同學們,務必多多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