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冧莊亞洲第一學府,有人質疑:連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不出產的大學,如何壓得下東京大學?聰明人馬上反駁:港大出了個孫中山,別說只是得獎者,就是諾貝爾翻生,國父一個也頂你一窩子。
無疑,孫中山已經成為港大守護神。港大校園有「中山廣場」和「中山階」,荷花池邊澆鑄了一座中山銅像,背後的鈕魯詩樓還高舉一幅橫額,寫著「偉人.大學.歴史」,校方網頁亦特設Dr. Sun的mini-site。亞洲第一學府,成就了中國國父;鐵拳無敵孫中山,亦成為港大最佳形象大使。於是一切很美好,兩者似乎相得益彰。然而,除了幫忙做marketing,以及當同學和遊客拍照用的指定佈景板外,孫中山便沒有別的任務;人家中山史蹟徑近在家門,但除了圖書館一個孫中山資料庫,港大就沒有別的什麼像樣的孫文研究,空負一個全球排名三十幾的文學院。倒過來大陸開始研究買辦與中國革命的關係,日本早稻田、慶應、東京、京都等大學也組成了現代中國研究聯盟。港大沉醉著和中大、科大在廣東省爭地盤,竟然忽略了學術界中完全可以獨吞的一片天下。
對不起,雖然敝欄經常為港大老黃賣瓜自賣自誇,但這次或許是例外。碗裡好好有塊四頭鮑不吃,偏偏看著鄰桌的西樵大餅吞口水,實在不怎麼明智。
我的外公是中華民國老兵,今年一百歲,住在台灣。各位心算好的話,大概猜到他出生於宣統三年(1910年),剛來得及湊辛亥革命的熱鬧。一九三零年代,中日之戰如箭在弦,外公加入南京稅警總團。啥是稅警總團?稅警是警察,專抓那些不交稅的混蛋,其老大兼創辦人,叫宋子文。宋公子自已不打架,於是物色了一位年輕軍人領兵。這位畢業於美國維珍尼亞軍校的仁兄,日後果然不負所託,把稅警總團訓練成民國軍團之首「新一軍」,在二戰中深入緬甸仁安羌,救出七千英軍,結果驚動英國喬治六世和美國羅斯福給他授勳;接著轉入印度,替早不想給英國佬賣命的印度人守疆,並在美國監軍史迪威協助下「升呢」為美式機械化部隊;最後再次出擊緬甸,把日本自稱「叢林作戰之王」,曾經攻陷南京和上海的第十八師團打了個稀巴爛。這個人,叫孫立人。而我外公,就是他的近身僚屬。
就是這一位外公,給我從小說著他所敬仰的孫中山。孫中山一開始就打算搞革命嗎?不。他開始也像康有為梁啟超般是個改良派,曾經給李鴻章上書,後來發現滿清無藥可救才跑去玩命(這個教科書有寫);孫中山為什麼要把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因為武昌起義成功,只屬一城一池之勝,當時孫中山手上連個兵都沒有,在全國跟清朝幹不過,於是明知袁世凱賣過光緒,也不得不與虎謀皮,靠他的北洋軍先迫清帝退位再說;「聯俄容共」是不得已的妥協嗎?是,也不是:共產主義固然與資本主義不相容,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同是中國人,到最後都是民族主義者,救國信念如出一轍。聯俄固然是為了得到支援,至於容共到底是如虎添翼還是引狼入室,當年實屬未知。輪資排輩,蔣介石、汪精衛鎮不住共產黨,但假如孫中山多活十年,以他的地位卻收得了蔣、汪,有可能制止「寧漢分裂」,加速北伐完成;日本立不了偽滿洲,就難以乘虛而入;中日之戰打不成,國共力量的消長便會改寫。中國革命在孫中山的號召底下,江山也許是另一番樣子。
小時侯什麼都不懂,外公就這樣親口把他的經歴一一告訴我。孫中山、宋子文、孫立人、蔣介石;南京、緬甸、印度、台灣。一場幕幕二十世紀中國史的大戲,就在這些人物和城市中貫串起來。鮮血、辛勞、眼淚、汗水,並不止是邱吉爾的存貨,東方的無名英雄,一樣不缺。
陳可辛用三實七虛的劇情完成《十月圍城》,港大卻沒有魄力還原自己的歴史:在香港西醫學院求學的少年孫文、民國五年袁世凱完蛋前給港大首屆畢業禮的祝詞、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港大畢業生傅秉常、一九二三年大總統回歸的談話、開設港大中文系的最後進士賴濟熙、二戰中組織「英軍服務團」支援中國的港大教授賴廉士,還有偶識江湖的何東、許地山、胡適、陳寅恪、張愛玲等等,本來足以構成一部風雲際會的大長篇,現在卻只淪為有條無目的miscellaneous。缺乏歴史感的香港人,尚能為甄子丹和李宇春所演的無中生有的角色動容;堂堂亞洲首席學府,卻講不出自己的本來故事。真正的孫中山,豈止一句「我有如游子歸家」?可惜,這位本應是國父最後的保鑣,至今對自己的使命,仍然矇查查。